治沙工人在庫布其沙漠億利生態治理區用水汽法種植樹木。新華社記者 王楷焱攝
【近鏡頭】 臨近中午,余村春林山莊老板潘春林正忙著招待游客。他從曾經礦山上的拖拉機手,到開起村里第一家農家樂、接待研學旅游,致富路越走越寬。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這一耳熟能詳的理念,18年前在浙江安吉余村首次提出。
日前,生態環境部面向社會各界征集“新時代中國生態環境保護故事”,諸多作者講述了他們投身生態環境保護、建設美麗中國的經歷。
余村黨支部副書記俞小平作為入選故事作者代表,在六五環境日國家主場活動上與大家分享了余村故事——如今的余村,變“靠山吃山”為“養山富山”,綠水青山真正成了老百姓的“幸福靠山”,走出了一條生態美、產業興、百姓富的康莊大道。
“我是土生土長的余村人,早年間在水泥廠工作時,家就住在礦山腳下,身上都是水泥灰。”見到記者,俞小平打開了話匣子。
轉變發生在2003年。這一年,浙江在全省啟動“千村示范、萬村整治”工程,推動了事關千萬農民的農村人居環境建設大行動。借著“千萬工程”的東風,余村停掉了礦山,關掉了水泥廠。
“剛關停礦山和水泥廠的時候,村民都不理解,好好的收入不要了,靠什么吃飯?”俞小平說,“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給余村指明了方向。
“路選對了,就要堅持走下去。”俞小平說,余村人不斷開拓創新,先是盤活老舊資產,修復村莊環境;后來,鄉村旅游有了起色,老百姓看到“風景”也能變成“錢景”,越來越多的人投身其中,余村將整個村子裝扮成了一個景區,不斷培育綠色產業,“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在余村開花結果。
乘勝向前,余村發展的目光并沒有局限在一村之內。
“今年開始,我們積極推動以余村為核心的余村大景區建設,讓安吉西南片區3個鄉鎮17個村組團發展。”俞小平介紹,余村通過全球合伙人招募,已吸引數十個項目落戶。通過優質人才輸入和優質項目帶動,村莊產業迎來升級換代,也帶動了周邊村整合提升、共同富裕。“整合各村資源,為豐富旅游形態、留住更多游客提供了可能。”
余村的綠色轉型之路,讓當地老百姓真切地認識到,良好的生態環境就是最大的發展優勢,越來越多人享受到環境改善帶來的紅利。
采訪臨結束,俞小平打開了手機中的一段視頻。不久前,俞小平的女兒參加了湖州市第一屆生態環境小小宣傳員演講比賽。她在臺上落落大方,講述流利而又深情,讓人不禁感慨,“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在悄無聲息中在兩代人之間開始了傳承。
【關鍵詞】科技的力量
【近鏡頭】一輛滿載鮮奶的運輸車緩緩靠近工廠大門,系統識別車牌號后自動放行。司機在這座工廠只需打開APP,按照系統指令就可以完成從采樣檢測、牛奶裝卸等一系列動作,智能又高效。
寧夏銀川,靈武臨港產業園區,距黃河直線距離不到5公里。
前不久,蒙牛寧夏工廠在這里投產。在這座綠色工廠里,有許多看得見和看不見的智能化“秘密武器”。
記者走進其中,“智慧駕駛艙”抓人眼球,這里是整座工廠的“大腦”,擁有智慧的“自動駕駛”系統。
“自動駕駛”系統將訂單自動拆分到對應生產線,自動導航選擇最優設備節點、最優物料流轉路徑。
工人在這個過程中僅需實時響應系統調度,實現了生產制造過程的高度智能化和高效化。
透過玻璃,記者看到,一個個機器人正在往返穿梭,按照指令運送貨物。
這座工廠將數字化平臺、大數據分析、AI場景應用于各類實體業務中,通過數字化技術驅動管理模式和運營模式的革新,實現業務數字化,數字業務化。
在這里,智慧能源系統會自動評判生產和能源之間的匹配,根據生產狀況優化使用設備效率,降低了能源消耗,以智慧實現了整座工廠的綠色可持續發展。
基于AI算法,工廠不僅實現了閉環分析并滾動優化排產,還能根據設備狀態和數據分析進行預測性維護和保養,保持設備系統穩定運行。
“這座智慧工廠,帶來的改變是方方面面的。”工廠負責人表示,與傳統工廠相比,這座工廠的空間利用率提升了37%,包裝效率提升了67%,能源消耗整體降低了43%。更高的生產效率,更低的能源消耗,讓這座工廠“綠意”十足。
靈武市副市長馬鵬斐表示,近年來,靈武聚焦奶產業發展集群化、科技化,圍繞奶產業鏈進行延鏈、補鏈和強鏈,引領更多的企業向數字化發展,提升企業的生產效率,降低企業的生產成本。從“黃金奶源帶”到綠色智慧工廠,寧夏工廠的投產將推動銀川奶產品全產業鏈走向新的發展方向,也將為黃河流域生態保護與高質量發展添磚加瓦。
【關鍵詞】堅持的力量
【近鏡頭】6月的黃河幾字彎南岸,在庫布其沙漠億利生態治理區,植樹現場忙碌而有序,看不見傳統的草方格縱橫,但見各種新式治沙“武器”悉數登場。
水汽法種植,兩人一組,一人手持水槍在沙地上沖出種植微孔,另一人迅速跟上點插樹苗,10秒種上一棵樹,比傳統草方格治沙省水50%以上,成活率提升至85%。
無人機飛播種子,遠處機器人植樹,智能技術精準解決了沙漠深處人難進、樹難種的世界難題。
治沙專家正在指導生態種植工人進行沙旱生灌木種源培育和保護的工作,對喬灌草種植比例進行科學配比,為防沙治沙提供種子保障,提升治理區生態系統穩定性。
這些治沙技術是庫布其治沙人數十年如一日堅持不懈探索的結果,不斷升級的技術手段,成為治理庫布其沙漠的利器。
黃河幾字彎南岸的庫布其沙漠,30多年前曾經是“首都上空一盆沙”,是人們想要逃離的地方,如今成為全球荒漠化防治的典范。
回顧35年的治沙歷程,出生在庫布其沙漠邊緣的億利集團董事長王文彪感慨地說:“小時候記憶最深刻的就是沙塵暴,風沙刮起來,回家的路都找不到。”
黨的十八大以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深入人心,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統籌推進,為庫布其沙漠治理拓寬了道路,注入了動力,打開了空間。
“這10年,億利庫布其治沙科技實現了重大突破。”王文彪說,億利集團創新實踐了“灌木為主體、喬草為補充”的生態治沙模式,研發了水汽法植樹、數字化智能化植樹等技術。與此同時,庫布其治沙的理念也在不斷深化,產業治沙不斷升級,光伏治沙、氫能治沙等模式,在綜合治理同時實現生態效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多贏。
技術升級,理念迭代,庫布其治沙人一點一滴的努力,將植被覆蓋率從30年前不足3%增長到了53%,曾經干涸的湖泊重新涌出了清泉,天鵝等諸多動物重現庫布其。
來自內蒙古自治區鄂爾多斯市杭錦旗的賀改蘭,剛被評為2023年百名最美生態環境志愿者,說到治沙,她言語間滿是自豪:“我們的家鄉現在沙美、路美、人美,將來會更好。”
隨著庫布其治沙模式的推廣,超過10萬人在億利科技治沙產業帶動下脫貧致富,庫布其沙漠變成了生態富民、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命共同體。庫布其治沙實踐被巴黎氣候大會樹立為治沙樣本,庫布其治沙人獲得了聯合國地球衛士終身成就獎、全球治沙領導者獎等榮譽。
自“十四五”規劃開局以來,億利集團在沿黃河的庫布其沙漠、烏蘭布和沙漠、騰格里沙漠啟動實施“五年一億棵”碳匯林種植工程,迄今已如期完成兩期4000萬株種植任務,第三期2000萬株種植任務已全面實施。
近年來,中國防沙治沙事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在世界范圍內率先實現了土地退化“零增長”,森林覆蓋率達到了24%。然而,沙漠化仍然是全人類共同面臨的嚴峻挑戰,需要站在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高度持續加強防沙治沙國際合作。
首屆中阿峰會期間,沙特阿拉伯國家植被發展與荒漠化防治中心與億利集團簽署了合作協議,引進億利技術。王文彪表示:“我們將繼續做好庫布其模式和治沙技術推廣工作,為全球荒漠化防治貢獻力量。”
【關鍵詞】創新的力量
【近鏡頭】北京懷柔,雁棲湖畔,六五環境日當天,中國環境保護產業協會為懷柔科學城“生態環保產業國際科技成果轉化基地”授牌。
北京市懷柔區,青山綠水繞半城,2020年被命名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多年來,懷柔以“首都后花園”的優美環境為依托,吸引懷柔科學城、國際會都、中國影都落戶前庭,打造世界級原始創新承載區,培育和發展生態環保產業,不斷推動環境保護與高質量發展,形成了“全域發展”與“金山銀山”互促共進的“兩山”轉化模式。
生態環保產業是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的重要力量,一頭連著生態環境保護,一頭連著經濟高質量發展。
“創新是生態環保產業高質量發展的靈魂。”中國環保產業協會會長郭承站表示,要堅持創新引領、科技賦能,推動產業生態化、生態產業化,在發展中保護、在保護中發展。
2022年,中國生態環保產業克服困難,實現了1.9%的增速,全年營收達到2.22萬億元。“廣大生態環保企業加強科技創新,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共識進一步明確,主動性進一步增強。”生態環境部科技與財務司副司長逯元堂表示。
近年來,生態環境部持續推進生態環境科技創新和生態環保產業發展,圍繞污染防治攻堅戰重點任務,在污染防治、監測預警等關鍵技術領域實現突破。同時,創建國家生態環境科技成果轉化綜合服務平臺,推動科技成果轉化落地應用。
北京市生態環境局黨組成員、副局長張乙銘介紹,近年來,北京市生態環保產業呈現出提質加速、創新集聚的發展態勢,涉及水污染防治、大氣污染防治、固體廢物處理處置與資源化、土壤修復等方方面面。目前,北京生態環保產業總資產超過3000億元,擁有11家上市企業和40家新三板掛牌企業。
六五環境日當天,中國科協發布2022年度中國生態環境十大科技進展,充分展示了生態環境領域的科研成果,美麗中國建設有了更多創新力量的加持。
【關鍵詞】志愿的力量
【近鏡頭】接受采訪時,楊曉東也不忘拿出手機,看看救助中心的監控畫面。出門在外,楊曉東最惦記的,是被他救助的野生動物們。
救助野生動物這么多年,楊曉東最怕離開家。
不是因為想家,而是,一旦接到熱心人打來的求助電話,楊曉東會因不能及時到現場施救而心急如焚。
這幾天,楊曉東來到山東濟南參加2023年六五環境日的國家主場活動。
50多歲的楊曉東,是山西省和順縣人民醫院副院長,也是2023年百名最美生態環境志愿者之一。“能入選最美志愿者,我很高興,能來到現場參加環境日的活動,我覺得很榮幸。我來這里不是為了領獎,是希望有機會和同行多學習。”
楊曉東的本行是醫生,“治病救人是我的天職”,但他從小就對動物有種特別的感情。救助野生動物,是楊曉東業余時間最愛做的事情。一開始,許多朋友調侃他“不務正業”,不好好當醫生,給動物治病。
如今,楊曉東已經成為遠近聞名的“明星”。“救的動物越多,知道我的人也越多,以前主要是自己外出時候發現受傷的野生動物,現在越來越多的是人們打電話告訴我哪兒有受傷的動物。”楊曉東說。
楊曉東打開自己的手機相冊,滿滿的都是他與被救助動物相處的記錄。他的短視頻賬號里,也都是動物們的影子,許多人在視頻下面留言支持他。說到野生動物因為受到傷害而離世,楊曉東的眼角有些濕潤,當翻看到被救助而成功放飛的大鵟,楊曉東又開心地像個孩子。
“看到動物們離開這個世界,我會很沮喪,很難過。”楊曉東是一個性情中人,“看到它們重歸大自然,那種幸福又是無法形容的。”
從1999年開始救助動物到現在,20多年,楊曉東一如既往地堅持著,救助工具也越來越齊全。在楊曉東的心里,沒有一種生命是可以隨意放棄的。“即便是退休之后,我肯定還會繼續救助野生動物。”楊曉東語氣堅定。
和楊曉東一樣放不下動物的,還有綏化學院的管紹賢。
管紹賢也是2023年百名最美生態環境志愿者之一,很早就開始志愿從事野生動物保護工作。
從最初的線下巡護、配合執法部門打擊盜獵等行為,到如今更多轉戰線上,“戰場”變了,初心不改。“隨著短視頻的興起,有人將售賣野生動物搬到了網上”,管紹賢敏銳地發現了這一變化,開始在業余時間跟蹤網絡上的情況。
為了更好地追蹤售賣者,收集違法證據,管紹賢整理了厚厚的有關常見物種的資料,并結合自己的經驗總結了販賣野生動物的規律,通過分析,可以更好地定位違法者,更好地保護野生動物。
許許多多個楊曉東和管紹賢,集每個人的力量于一起,點滴微光匯聚成璀璨星空,照亮了美麗中國的天空。
相關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