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8日,中央紀委國家監委公開通報21起違反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問題。在中秋節前,中紀委監委的公開通報釋放出紀檢監察機關從嚴糾治“四風”的強烈信號,同時也為政商規范交往敲響了警鐘。
政商關系,多一步“僭越”,退一步失責。“清”“親”新型政商關系,明確了政商關系的標桿和底線。“親”,就是要坦誠交往,助力企業解決實際困難;“清”,則需要純潔清正,不搞權錢交易。
政商交往“親”“清”有度,要規范政府職能。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支持民營企業發展,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努力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的發展”。應強化經濟調控和市場監管職能,使所有企業享受平等的進入市場、產業扶持、稅收優惠、金融支持等機會。厘清政商交往邊界,樹立法治意識,積極發布“權力清單”,列出負面清單。同時,要優化政府服務,厘清各單位部門在優化營商環境中的功能定位和職責任務,聚焦改善審批低效率、準入亂設檻、“微笑不服務”等形式主義官僚主義問題,著力打造審批少、流程優、機制活、效率高的發展環境。
政商交往“親”“清”有度,要規范領導干部行為。親而有度,清而有為,才是領導干部跟企業打交道的行為準則。黨的十九大報告中強調“自覺抵制商品交換原則對黨內生活的侵蝕,營造風清氣正的良好政治生態”。“親”而有度,就要求領導干部始終堅持公私分明,牢記黨的宗旨,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堅定黨的理想信念、政治立場、政治方向、政治原則,嚴格執行新形勢下黨內政治生活若干準則。“清”而有為,就要與企業家打交道時堅守紀法底線,保持關系清白、純潔,在始終擰緊“安全閥”的前提下,一心服務企業。在這個過程中,各級領導干部要在規范、清白交往的基礎上,堅定理想信念,增強政治定力,嚴守政治紀律,踐行服務宗旨,恪守清正廉潔,切實增強推進本職工作、服務民營企業發展的主動性、自覺性,營造風清氣正的良好政治生態。
政商交往“親”“清”有度,要提倡清正的企業文化。清正的企業文化離不開企業家自身的精神品位,企業家應恪守勤儉節約的美德,具有胸懷開闊、開拓創新的精神,具備敢于擔當、肩負使命的責任感。某些商人抱著投機鉆營雜念,搞歪門邪道和不正之風,處心積慮拉攏腐蝕黨員干部,不僅嚴重破壞了市場經濟的公平競爭秩序,損害國家及公眾利益,同時嚴重腐蝕黨員干部隊伍,對政治生態造成嚴重破壞。要強化企業家守法誠信意識,樹立起誠信道德風尚,真正打造講修養、重誠信的企業文化,才能助力政商關系保持簡約、樸實、純潔的正常交往,營造風清氣正的良好政治生態。
古人云:“以利相交,利盡則散;以勢相交,勢敗則傾;以權相交,權失則棄;以情相交,情斷則傷;唯以心相交,方能成其久遠。”政商交往的“親”“清”之道就是要棄名利、淡權貴、斷虛情,以良心、真心、清心共享出彩機會。
紀檢監察機關要立足職責定位,及時糾正官商交往的各種不正之風,聚焦營商環境中的痛點、堵點,主動監督、精準監督。通過下發紀檢監察建議書等形式,督促相關部門找準問題癥結,不斷完善優化營商環境常態化機制。針對查辦的破壞營商環境的黨員干部違紀違法案件,組織開展專題警示教育活動,充分發揮案件查辦的震懾作用,全面營造風清氣正的政治生態。(杜魯琳)
相關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