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辛集市素有“中國皮都”之稱,建有我國北方面積最大的皮毛皮革服裝專業市場,域內相關企業曾多達1400余家。然而發展之中有隱憂,紅火的辛集皮革業面臨著市場競爭和環保壓力增大、產品創新乏力、外貿訂單減少、出口利潤下滑的困境。辛集市堅持向環保要綜合競爭力,向科技要創新驅動力,向市場要品牌影響力,推進皮革服裝特色產業集群優化升級、發展壯大。
辛集市努力打造綠色生態皮都,堅持生態優先,引進先進技術和裝備,開展全流程清潔生產工藝改造,推廣低堿脫毛、無灰浸灰等工藝,從源頭減少污染物排放;主導制定“無鉻鞣”團體標準,實現無鉻鞣技術產業化應用;嚴格執行國家環保標準,全面實施中水回用、固廢綜合治理等一系列項目,實現了制革固廢的循環利用與合理處置。
走進辛集市寶隆科技有限公司生產車間,皮革加工環節機剪下來的羊毛被傳送到新的流水線上,在一道道工序中變換質地、色彩、形態,最終實現制革與紡織的跨界融合,成為一種廣泛應用于鞋材、服裝、家居用品等行業的編織毛材料。“這是我們與四川大學石碧院士團隊聯合打造的制革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平臺。”該企業研發中心主任羅恒一說,其目的是實現制革副產物再利用,實現“零固廢”排放。長度為1厘米至2厘米的短絨羊毛也物盡其用,被制成緂絨,對皮革邊角余料進行資源化再生,制成膠原蛋白紡絲材料。這些改進既減少了污染,又提升了效益。
綠色是底色,創新是動力。辛集市強化科技平臺建設,由政府搭橋,企業與國內多家高等院校在產學研深度融合中走出共贏之路。
在辛集市凌爵皮革有限責任公司的實驗室里,在紫外線燈照射下,皮衣顏色由白變紫。“這是利用光變工藝研發生產的一款感光變色皮衣,可以滿足客戶的多樣化需求。”該公司總工程師溫衛領說,公司堅持創新驅動,現已有2項發明專利、14項實用新型專利和5項外觀設計專利。
辛集市積極引導皮革企業順應消費變革趨勢,與四川大學等高等院校合作,相繼研發了超薄服裝革、無涂服裝革等產品,推出石墨烯皮革、阻燃皮革等功能性皮革,促進科技成果在辛集落地,引領皮革行業形成新的增長點。
辛集制衣業也在研發設計端和市場銷售端苦練內功,借鑒國內外成功經驗,加大研發設計力度,推動服裝產業由價值鏈低端向高技術、高附加值的中高端邁進。積極參加和舉辦具有世界水平的展會,發展跨境電商,利用線上流量扶持線下實物展銷。出臺政策,搭建平臺,引導中小型制衣企業用好電商平臺,加快形成電商產業集群,構建電商直播與實體商戶融合發展的新業態,帶動上下游產業發展,為企業贏得更廣闊增長空間。
“原創才有利潤,抄襲沒有空間。我們堅持創新發展,加強與院校、知名設計師對接合作,注重研發設計新產品。”卡尼亞公司總經理楊樹旺說,公司創造性地將非遺面料“香云紗”與貂狐貉等細皮相結合,推出中國風皮草服飾系列產品,受到各地采購商青睞,訂單紛至沓來。近年來,公司以“國潮”為主研方向,綜合運用鑲邊、扣結、盤制、套彎等技法,在繼承傳統的同時,創新現代工藝,形成自己獨有的品牌風格。
辛集市還推動皮革業與旅游服務業融合發展,依托本地皮革特色,開發皮貼畫、皮毛工藝品、皮革飾品等文創產品,推出思維時尚中心、皮都工匠坊和名花皮毛文化博物館等一批旅游景點。
“皮革業是辛集最具生機與活力的特色產業,是河北省首批重點特色產業集群。我們要在提高創新能力、延伸產業鏈條、打造產業集群等方面下硬功夫、細功夫,努力做到政府和企業雙向發力,進一步提升辛集皮革品牌影響力,助推傳統皮革業蝶變升級。”辛集市委書記李國鈞說。(經濟日報記者 王勝強)
相關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