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全球人口的增長和對食品需求的不斷增加,確保食品安全已成為當今社會面臨的重大挑戰。同時,我們也看到了傳統農業模式在應對這一挑戰時的局限性。因此,積極探索和推動數字農業、富碳農業以及中醫農業的發展,將為我們保障食品安全提供新的途徑和對策建議。
首先,數字農業作為現代農業的重要發展方向,借助信息技術和互聯網的力量,可以實現農業生產的智能化、精準化和高效化。通過大數據、物聯網、人工智能等技術的應用,我們可以對農田、作物、氣象等進行實時監測和精準管理,提高農業生產效率,降低成本,減少資源浪費。例如,利用傳感器和衛星遙感技術可以實時獲取土壤墑情、病蟲害信息,為農業生產提供科學依據;通過智能化設備可以實現自動化灌溉、施肥等操作,提高農事作業的精度和效率。在中國,一些地區已經開始利用物聯網技術實現農業的智能化管理。例如,某農業企業通過在農田中安裝傳感器和監測設備,實時監測土壤墑情、溫度、濕度等數據,并根據這些數據進行精準灌溉和施肥。這樣的實踐不僅提高了水資源和肥料的利用效率,還減少了農業面源污染,保障了農產品的質量安全。發展數字農業將有助于提升農產品的質量和安全性,實現從農田到餐桌的全程可追溯,讓消費者更加放心。
其次,富碳農業是一種創新的農業理念,強調通過增加土壤碳匯來提高土壤肥力和農作物的產量。這對于保障食品安全具有重要意義。在一些國家,農民采用了可持續的農作方法,如保護性耕作和輪作,來增加土壤碳匯。通過這些做法,土壤的肥力得到了提高,同時減少了化肥的使用,降低了環境風險。例如,某地區的農民通過實施秸稈還田和綠肥種植等措施,增加了土壤有機質含量,提高了農作物的產量和品質,同時減少了溫室氣體排放。富碳農業的核心是將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固定在土壤中,不僅可以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還可以改善土壤質量,提高農作物的抗逆性和品質。此外,富碳農業還倡導采用生態農業技術,如有機農業、循環農業等,減少對化學農藥和化肥的依賴,降低農產品中的農藥殘留和重金屬污染,從源頭上保障食品安全。
其三,中醫農業將傳統中醫藥理論與現代農業技術相結合,注重農業生態系統的整體性和平衡性。中醫農業強調因地制宜、順應自然的原則,通過合理輪作、間作套種等方式,充分利用農作物之間的相互作用和生態功能,提高農田的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同時,中醫農業還倡導使用中草藥等天然植物資源進行病蟲害防治和土壤改良,減少化學農藥和化肥的使用,有利于實現綠色、有機農業的發展,保障食品的安全和健康。例如,一些農民利用中醫藥理論和技術,如中草藥防治病蟲害、中藥肥等,來提高農產品的質量和安全性;某地區的果農使用中藥制劑防治果樹病蟲害,不僅減少了化學農藥的使用,還提高了水果的品質和市場競爭力。
然而,我們也要認識到,在發展這些新型農業模式的過程中,還面臨著一些挑戰和問題。比如,數字農業需要大量的資金和技術投入,農村地區的基礎設施和農民的科技素養有待進一步提高;富碳農業的推廣還需要解決相關技術標準和政策支持等問題;中醫農業的發展也需要加強科學研究和技術創新。
為了更好地推動數字農業、富碳農業和中醫農業的發展,切實保障食品安全,我們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一、堅持問題導向,科學布局數字農業
立足我國國情,針對當前食品安全面臨的突出問題,系統研究數字農業發展思路,科學布局數字農業發展方向和重點。一是建立基于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的全產業鏈數字化管理體系,加強信息技術在農業生產經營各環節的應用,推進“互聯網+”現代農業發展;二是在傳統農業資源環境要素基礎上,結合地理空間信息、遙感監測信息等,建立覆蓋農產品生產全過程的實時監測體系,實現農產品生產過程中的環境污染控制、病蟲害監測預警等;三是建立完善覆蓋田間到餐桌全過程的農產品質量追溯體系,完善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追溯體系,實現從田間到餐桌全過程可追溯;四是建立基于物聯網、大數據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的精準農業體系。
二、加強頂層設計,構建富碳農業體系
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糧食安全問題關系到國計民生。隨著世界人口的不斷增加和經濟的快速發展,生態環境問題日益突出,要始終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重中之重,努力保持農業農村經濟持續健康發展。
——要加強頂層設計。建立健全農業生態環境保護法律法規,明確農業生產與生態環境保護的關系;
——要構建農業生態系統碳循環鏈。根據不同區域的土壤類型和氣候條件,按照“穩糧、優經、擴飼”的思路,采取有效措施,加快推進糧改飼步伐,推進秸稈綜合利用和農膜回收再利用;
——要加大投入力度。加快推進耕地保護、退耕還林還草、防沙治沙等生態建設工程,加大對農業面源污染防治的資金投入力度;四是要加強國際合作。積極引進先進的農業生產技術和管理經驗,結合我國實際開展科技創新和科技成果轉化。
三、建立標準體系,確保食品安全
按照“最嚴謹的標準、最嚴格的監管、最嚴厲的處罰、最嚴肅的問責”要求,進一步加快健全食品安全標準體系,建立健全覆蓋食品從農田到餐桌全過程的食品安全標準體系,包括:
——要建立嚴格的農產品質量安全標準。制定符合中國國情和國際先進水平的農產品質量安全標準體系,并根據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和技術進步適時修訂;
——要建立健全與現代食品產業發展相適應的農業標準體系。在堅持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和主要農產品有效供給,堅持保障蔬菜、水果等鮮活農產品供給數量和質量的前提下,加大農業新品種、新技術、新模式、新產品創新力度;
——要建立健全與農業發展相適應的食品檢驗檢測體系。按照《食品安全法》規定,積極推進食用農產品產地準出和市場準入制度,完善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體系,建立健全農產品質量安全風險評估機制,建立健全食用農產品追溯體系。
四、推進智慧農業,加快農業現代化
數字農業是信息化在農業領域的應用,是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型的必經之路。發展數字農業,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是推進智能農機裝備研發,大力發展智能農機裝備,推廣應用智能化農機、無人機和自動駕駛技術,提升農業生產的質量與效率;
二是推進數字技術在農業中的應用,大力發展以物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為核心的現代信息技術在農業生產中的應用,提升生產管理水平和質量控制水平;
三是培育一批具有較強科技創新能力和自主知識產權的農業企業,打造一批以農產品流通、加工為主導的創新型企業;
四是培養一批既懂農業技術又懂管理經營的復合型人才,為發展數字農業提供人才支撐。
五、強化科技支撐,筑牢監管防線
在數字農業、富碳農業和中醫農業的發展過程中,要大力發展現代信息技術,大力提升科學技術水平,充分發揮科學技術在保障食品安全中的支撐作用。加強標準制定、技術攻關和推廣應用,加快推進標準化生產。積極探索將現代信息技術深度應用于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利用衛星遙感、大數據等技術手段,及時掌握農產品生產情況,科學研判、精準施策。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檢驗檢測能力建設,不斷提升農產品質量安全風險監測能力和隱患排查能力。進一步健全完善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信息系統,加快建設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體系。加強對違法違規行為的監測和處罰力度,不斷提高食品安全監管水平。
六、完善監管體制,加強隊伍建設
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明確提出,“建立最嚴謹標準、最嚴格監管、最嚴厲處罰、最嚴肅問責”的制度,“堅持依法治國、依法執政、依法行政共同推進,堅持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這就要求我們必須按照黨中央決策部署,加快推進食品安全監管體制改革,完善監管體系,強化隊伍建設。
——完善監管體制機制。按照“管行業必須管安全”的原則,加強農業綜合執法機構和隊伍建設,整合力量、形成合力。針對不同性質的農產品生產經營主體實行分類監管;
——加大監管能力建設。加強技術支撐體系建設,推動農產品質量安全檢驗檢測體系建設,加快檢驗檢測機構改革步伐。推動智慧監管能力建設,加強“互聯網+監管”能力建設和農業綜合執法隊伍能力培訓;
——加強行政執法隊伍建設。將食品安全管理工作納入綜合執法體系和網格化管理范圍,健全工作機制,明確職責分工和人員配備標準,提高基層監管機構的執法能力和水平。建立健全行政執法人員管理制度,嚴格執行持證上崗和資格管理制度。
保障食品安全是我們共同的責任,發展數字農業、富碳農業和中醫農業是實現這一目標的有效途徑。讓我們攜手共進,共同努力,為廣大消費者提供更加安全、健康、優質的食品,為推動農業的可持續發展作出積極的貢獻!
(作者:張忠國系中國鄉鎮企業協會鄉村振興工作委員會研究員;王國燦系中國鄉鎮企業協會鄉村振興工作委員會研究員、浙江省智慧農業協會高級顧問)
相關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