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日前印發的《關于做好2024年普惠信貸工作的通知》提出,增強對小微企業法人服務能力,加大首貸、續貸投放,積極開發小額信用貸款產品,推廣隨借隨還的循環貸模式。數據顯示,2018年至2023年,我國普惠小微貸款余額年均增長達20%以上。在加大宏觀調控力度、減稅降費、推動普惠金融建設一系列政策助力下,小微企業融資成本持續下降,民營經濟活力與動力顯著提升,小微企業融資問題得到一定程度的緩解。
從資金結構看,在以間接融資為主體的融資結構下,解決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仍任重而道遠。數據顯示,近七成小微企業有信貸需求,其中僅20%左右企業可以獲得銀行貸款支持,小微企業仍面臨著很大的融資壓力。背后的原因是傳統信貸模式下收益和風險的不對稱,加之我國數據基礎設施建設及市場化應用仍不完善,無法充分發揮數據要素作用,導致普惠金融作用受限。
直接融資端也仍存在諸多堵點。資本市場方面,面向小微企業的創業板、科創板、新三板和北交所,仍存在上市門檻較高、流動性不足、差異化程度不高等問題。并且,受制于資本市場相關配套制度建設仍存在的短板以及我國股權融資整體規模、單項投資額等規模較小,風險容忍度較低,直接融資支持小微企業發揮作用仍然受限。
目前,宏觀政策端已為小微企業跨越經濟周期提供了有力的支持,未來,助力小微企業邁向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的高質量發展階段,從融資端看,仍需靠改革的手段,解決更深層次的結構性問題。
間接融資端,聚焦傳統信貸模式銀企信息不對稱的問題,推動數據要素乘數效應的發揮。以寫好“普惠金融”大文章為目標,積極應用金融科技手段,健全數字基礎設施建設、加強數字技術應用、完善業務服務體系,建立金融監管部門與其他經濟數據生產部門的溝通協調機制,以更高、更權威的金融數據集聚樞紐和領先的數據信息服務平臺,高效實現金融信用信息基礎數據庫數據統籌共享。深化信用數據開發利用,推進銀行等金融機構數字化改造,豐富銀行信貸產品,重點支持戰略性新興產業、未來產業、產業鏈供應鏈重點環節創新企業。
直接融資端,向制度建設進一步求質增效,加大力度提高直接融資比重,為小微企業特別是科技創新型企業“開源”。以推進全面注冊制走深走實為重要抓手,以交易機制、退市程序、權益保障機制等相關配套制度的完善為重點,繼續深化改革,提高上市公司質量,增強資本市場內在穩定性與可持續活躍度。債券融資方面,在穩妥化解現存債券違約風險的同時,加強債券市場化機制改革,提高對小微企業增信支持;創新債券融資工具,豐富多樣化的債券融資產品,加快資產證券化發展,重點支持科技創新小微企業債券融資。
在直接融資的重要增量即股權融資方面,要優化制度政策供給,完善資本供給結構。全面落實私募投資基金監督管理條例,創新財稅制度,完善配套規則和機制,對創投基金實施差異化監管安排;充分發揮天使投資、風險投資、私募股權等創業投資力量對優質小微企業創新活動的支持;暢通科技型私募創投基金的退出渠道,激發創投基金“投早、投小、投科技”的信心和活力。
持續完善投資生態閉環,進一步完善多層次資本市場建設。綜合考慮行業、市值、財務指標等不同特征,在不同市場板塊進行區別設計,并加快區域性股權市場與高層次資本市場對接、債券市場統一等,為創業投資、股權投資創造更加廣闊的退出通道和退出空間,為民營小微企業融資打開多元渠道,引導長期資金流向具有創新潛力的優質企業。
還要持續完善面向小微企業全生命周期的融資服務,全面提升資本賦能作用。在加強信息披露,提高違規成本,為小微企業創造良性融資市場生態的同時,拓展財務顧問服務、再融資服務、并購服務等,建立早期融資、創新發展、成熟期等不同階段的融資服務市場。
(作者田 軒 系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副院長、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 來源:經濟日報)
相關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