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報訊 (記者龍躍梅 通訊員尤俊 肖明葵)近日,全球首艘自航式水體自然交換型養殖工船“灣區伶仃”號在廣東江門成功下水,標志著我國深遠海養殖邁向“科技牧海”新紀元。
“灣區伶仃”號深海養殖工船規模宏大,總長155.8米,型寬44米,型深24米,最大吃水深度達20米。與一般的漁船不同的是,“灣區伶仃”號水下部分并非封閉結構,而是由15根方形立柱拼砌成一個“水下宮殿”。其通過掛設漁網,隔出12個獨立的養殖艙室,可同時開展多種魚苗養殖,極大地豐富了養殖類型。
“灣區伶仃”號由中交四航局江門航通船業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交四航局航通公司”)建造。整船養殖空間近8萬立方米,水量相當于32個標準游泳池,為魚兒提供了廣闊的自由游動空間,提升魚苗活力和魚肉品質。“灣區伶仃”號建成后,可年產5000噸魚,是大灣區實現“吃魚自由”的重要來源。
“灣區伶仃”號養殖工船將奔赴粵港澳大灣區深處開展養殖作業。該區域臺風頻發,海面風浪大,雨水天數多,嚴重影響養殖安全。為此,中交四航局項目團隊秉持“安全為先,質量立業”的理念,選用了重量更輕、質量更優的高強鋼作為建造主材料,為“灣區伶仃”號打造了一副“強壯骨骼”,可保障魚苗等在12級臺風下的養殖安全。
中交四航局項目總工程師黃晨光介紹道:“‘灣區伶仃’號在靜態養殖時100%使用清潔能源,大大減少碳排放量。”為響應國家培育新質生產力和實現“雙碳”目標的要求,“灣區伶仃”號采用了先進的全電推進系統,擁有20千瓦的風力發電系統,能夠滿足靜態養殖時的用電需求,助力船舶行業綠色發展。該船還擁有兩臺3600千瓦的舵槳機,就像一雙有力的“魚鰭”,3.8米直徑的槳葉助力其自由遨游于灣區海洋。
相關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