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能集團“紅綠雙色融合”黨建
天能控股集團是全球知名的綠色能源系統方案解決商,創始于1986年,發源于景色秀麗的湖州市長興縣的山岕里,經過30多年的創新發展,通過聚焦“制造+服務”“實業+金融”“平臺+業務”“產業+城市”“園區+項目”“產品+集成”等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成為了一家以綠色動力電池的生產制造為核心業務,集新能源鋰電池、智慧能源、風能太陽能儲能電池研發、生產、銷售以及廢舊電池回收和循環利用、城市智能微電網和綠色智造產業園建設等多元化業務為一體的現代國際化大型實業集團。集團在浙江、江蘇、安徽、河南、貴州、山東、江西七省建設十六大生產基地,銷售網絡遍及全球,擁有超過100家國內外子公司,2萬6千多名員工,年產值超2000億元。2007年6月,天能集團以“中國動力電池第一股”在香港主板成功上市(股票名稱:天能動力;代碼:0819.HK)。2021年1月,在上海證交所科創板掛牌上市(股票名稱:天能股份;代碼:688819),成為行業內首家擁有"A、H"雙上市品牌的公司。天能集團綜合實力位居中國企業500強第139位,中國民營企業500強第30位,中國民營企業制造業500強第14位,中國輕工業百強企業第5位,中國輕工業電池行業十強第1位,浙江百強民營企業第5位。
多年來,集團黨委始終秉承“黨建強、發展強、服務強”宗旨,牢固樹立“像搞研發一樣抓黨建”理念,按照“強基、固本、增能、鑄魂、塑品”五位一體要求,積極探索創新黨建工作“虛功實做”的有效路徑,全力打造以“紅色動力”黨建為特色的“八大工程”:“黨建+經營”“黨建+四帶”“黨建+三強”“黨建+雙培”“黨建+廉政”“黨建+智囊”“黨建+民生”“黨建+公益”的黨建工作模式,保證了黨的工作與生產經營管理同頻共振、同步提升,推動了黨建工作和企業發展同頻共振,助推了天能突破兩個千億級成為大型國際化實業集團的“綠色奇跡”。天能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張天任在建黨100周年之際榮獲“全國優秀黨務工作者”。榮獲全省首批“雙強百佳黨組織”,分別被省委“兩學一做”學習教育協調小組綜合組、省委兩新工委確定為“示范點”和“聯系點”,致力于成為全國非公黨建工作標桿。
一、強基:傳承紅色基因,發掘成長源動力
天能30余年一路走來,追根溯源,無論是從最初的時代背景、生長的土壤環境,還是追求的遠大夢想,都有著深深的紅色烙印,成為天能持續發展的強大動力源。
1、黨企同源,燃起創業激情。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作出改革開放的歷史抉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迎來了發展春天,民營企業如雨后春筍。1986年,天能集團前身煤山蓄電池廠在黨的陽光雨露滋養下悄然而生,由于對黨有著天然情結,早在創辦之初就成立黨支部,當時僅有5名黨員。盡管黨員人數少,天能還是創新實施了“1+N”黨建工作模式,即“1”為黨支部核心,“N”為家訪會、互助組、榮譽狀、黨員紅,根植了紅色基因,燃起了創業激情。“家訪會”是指黨員走訪職工家庭,摸思想、轉觀念,形成創業共識;“互助組”是指黨員與職工結對子,傳技能、講奉獻,提升創業能力;“榮譽狀”是指支部牽頭組織對職工嘉獎,聚人心、提士氣,振奮創業精神;“黨員紅”是指關愛黨員,解煩憂、幫困難,激發創業活力。
2、黨企同根,助推發展壯大。天能誕生于長興縣煤山鎮,這里曾是新四軍蘇浙軍區司令部所在地,有著江南“小延安”之美譽,也被天能人親切地稱為“井岡山”。創業初期,天能缺乏政策、資金和技術,但由于生長在這片紅色土地上,肌體里流淌著紅色血脈,對黨有著深厚情感。2006年,天能集團黨支部升格為黨委,董事長、黨委書記張天任率先提出打造“連心牽手”工程的戰略決策。由與政府、社會、職工群眾聯系密切的黨組織牽頭,主動每月向地方黨委、政府匯報一次企業狀況,尋求政策支持,把握發展方向;將黨建與人才工作相結合,參與外聘人才甄選,并將黨員身份作為優先考量條件;組建以黨員職工為主的“志愿者服務隊”走上社會,建樹良好形象;將組織發展工作列為部門、單位的績效考評依據,全方位集聚紅色優勢,有力助推了企業發展壯大。正是靠著廣大黨員職工身上那股“不怕困難、艱苦奮斗”的拼搏精神,天能不斷翻山越嶺,攻堅克難,走到全省、全國,乃至走向世界。2007年6月,天能集團以“中國動力電池第一股”在香港主板成功上市(股票名稱:天能動力;代碼:0819.HK)。2021年1月,在上海證交所科創板掛牌上市(股票名稱:天能股份;代碼:688819),成為行業內首家擁有"A、H"雙上市品牌的公司。目前,天能集團綜合實力位居中國企業500強第139位,中國民營企業500強第30位,中國民營企業制造業500強第14位,中國輕工業百強企業第5位,中國輕工業電池行業十強第1位,浙江百強民營企業第5位。
3、黨企同心,加快變革轉型。天能核心價值觀“責任為魂,創新共贏”,與黨的宗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一脈相承。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張天任憑著借來的5000元錢,接手這家負債10多萬元的村辦廠,最初夢想就是為了讓村民有班上,像城里人那樣過上有車有房的生活。正是懷著如此樸實的百姓情愫,天能集團從小到大、從弱到強,歷經30發展,擁有跨浙江、江蘇、安徽、河南、貴州、山東、江西七省建設十六大生產基地,銷售網絡遍及全球,擁有超過100家國內外子公司,2萬6千多名員工,年產值超2000億元,一舉成為新能電池行業領軍企業。如今,天能為讓廣大黨員職工創業有舞臺,更好地實現人生價值,過上幸福美好生活,正在積極構建平臺型企業,大力推進傳統蓄電池產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改造升級,加快推進新能源電動汽車電池、鋰離子電池、廢舊電池循環回收等新興產業規模化發展,全力打造發展“雙引擎”,持續奔向更大輝煌。?
二、固本:激活紅色細胞,增強隊伍戰斗力
天能堅持將黨的建設融入企業發展,促進黨員人才培養相互融合,充分發揮黨員先鋒模范作用,最大程度激活紅色細胞,夯實動力之本,進一步增強了整個隊伍的戰斗力。
1、實現“全面覆蓋”。隨著天能發展壯大,黨建工作明確“三同步”原則:在總部外建立子公司(基地),同步建立黨組織,同步任命行政主要負責人為黨組織書記,同步明確黨建工作專員,全面構建“黨委—黨總支(二級黨委)—黨支部”三級組織網絡體系。目前,集團黨委現轄33個黨組織(1個二級黨委,2個黨總支,30個黨支部),管轄黨員黨員1000余名、黨建(群)專員超50人,在集團上下實現了黨組織全面覆蓋。新一屆黨委班子于2018年6月換屆產生,共有7名成員,其中書記1名,副書記1名,委員5名。黨委班子中,集團高管占比達到71.4%。同時,確定每月28日為“黨員活動日”,推行黨員身份證管理,實行不同屬地黨員“一證通行”,建立12個流動黨員服務站,落實報到登記、黨員持證活動信息化等跟蹤服務,形成了集團黨委統一領導、屬地黨工委指導協調、黨工團婦齊抓共管的黨建工作新格局,筑牢了企業發展的堅強堡壘?。
2、堅持“雙向培養”。樹立人才優先理念,積極發揮黨組織培養和使用人才的優勢。一方面把黨員培養成人才。堅持把黨員培養成技術骨干,推薦黨員成為經營管理人才,形成了“提拔一名黨員、樹立一面旗幟、帶動一片職工”的生動局面。集團成立“黨員專家工作室”,加強對技術人員幫帶培養,有100多名黨員拿到了職業資質、260多名黨員走上了領導崗位和關鍵崗位;另一方面把人才培養成黨員。大力實施“2521”計劃,開展專家選拔和評聘,先后引進院士、博士、碩士等海內外中高級人才200多名,其中大多數人被發展成為黨員,或已提出入黨申請。此外,實施黨政聯席會議介入機制,加強與地方黨委、政府溝通聯系,為引進“國千”“省千”人才牽線搭橋;大力推行交叉任職機制,各級管理干部中黨員占比近50%,黨員中各類管理干部占32 %,具有中級以上職稱的占到36%。35周歲以下黨員占30%左右,女性黨員占32%左右,本科及以上學歷黨員占45%左右。
3、踐行“三亮示范”。充分發揮黨員先鋒模范作用,開展黨員“亮身份、亮職責、亮承諾”活動,要求廣大黨員統一佩戴黨徽標識;設立黨員責任區、黨員紅色車間等;組織黨員簽訂“做合格黨員”承諾書。黨員人人率先垂范,不甘落后,個個爭做“學習典型、道德樣板、業務骨干、服務標兵、守紀模范”。發揮黨員實干帶頭作用,進一步在廣大黨員職工中開展“學政策法規、學行為規范,做優秀員工”主題教育活動,比本領、比作為、比業績、比貢獻,大力營造“比學趕幫超”的濃厚氛圍。同時,打破原有行政組織單元劃分,探索實踐黨小組跨界成立模式,建立“后勤保障黨小組”“技術質量黨小組”“生產管理黨小組”等特色黨小組,打造了一支特別有理想、特別能打硬仗、特別講奉獻的優秀團隊。
三、增能:打造紅色引擎,提升創新驅動力
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天能通過互動式啟發、競評式激勵、結對式幫扶等學習教育提升模式,打造紅色引擎,激發動力之能,進一步提升了發展的驅動力。
1、互動式啟發,樹立創新思維。大力推行“三學一講”,以“組織幫學、書記領學、黨員自學和互動競講”為形式,每月組織集中學習,實行“五個一”支部主題黨日工作機制、“五小”黨建工作法、“黨章教育一刻鐘”等工作機制,還為每名黨員配發“黨員學習包”,受到時任省委常委、組織部長的批示肯定,并被省委組織部制成專題片進行宣傳推廣;利用“長興先鋒”“天工”等微信公眾平臺,引導黨員自學;組織演講比賽、辯論賽,檢驗黨員職工學習效果。積極創新“三會一課”,立足企業實際,對傳統“三會一課”加以改進,圍繞創業創新、經營管理、職工利益等方面內容,推行政治理論學習會、黨員獻計獻策會、黨企溝通協商會和技術工藝創新課的新“三會一課”。通過各類互動式學習教育,全面開發黨員職工的創新思維,凝聚了創優爭先的思想共識。
2、競評式激勵,掀起創新高潮。組織開展“三樹三評”活動,樹立黨員先鋒示范崗、工人先鋒示范崗、巾幗先鋒示范崗等一批覆蓋全集團的榜樣示范點;開展“天能工匠”“兩先一優”“黨員之星”(科學管理之星、技術創新之星、市場營銷之星)等評創活動。首批表彰10大工匠、10位最美女工、15名優秀黨員,每年編撰《榜樣》一書,收入300多名黨員職工的先進典型事跡。廣大黨員帶領職工投身“技能比武”、“五小創新”等各類技能競評活動之中,激發了他們立足崗位、敢為人先、建功立業的創業熱情。比如,在“金點子”征集評選活動中,天能煤山基地黨員陶久存提出的“廢熱水循環利用”建議,被采納并在全集團推廣后,每天節水60噸,每年產生直接經濟效益400余萬元。截至目前,共征集黨員各類計策超過3600多條,采納率超過20%。
3、結對式幫扶,提升創新水平。開展“一對一”聯系幫帶,目前全體黨員與職工結對,傳授技術工藝、現場經驗、操作技能600多項。同時,對照新時期合格黨員標準,立足崗位實際,推進改善思想、改變作風、改進工作和補齊短板的“三改一補”活動,針對“兩學一做”學習教育常態化制度化中存在的薄弱環節,黨員和職工在開展批評和自我批評的基礎上相互尋找短板,彼此督促提醒,并逐條列出問題清單、整改清單、責任清單,做到邊學邊改、即知即改。2020年年集團中層以上管理干部共梳理問題超359個,有針對性地提出整改舉措超756項,有力提升了黨員職工業務實戰和創新能力。?
四、鑄魂:引領紅色風尚,發揮文化凝聚力
天能將黨建理念、產業特點和時代精神結合起來,打造了獨具天能特色的“動力文化”,引領紅色風尚,鑄就動力之魂,進一步發揮了文化凝聚力。
1、引領實干精神。以“大學生宣講團”“工匠宣講團”等為載體,緊扣紅色文化、動力文化的精神實質,深入生產基地、車間、班組、崗位進行宣講,大力宣揚工匠精神、亮劍精神和鷹的涅磐精神;開展“同心、同行、同目標”“傳承鐵軍精神,弘揚責任文化”等沙龍活動,提士氣、增壓力、傳動力;堅持每年舉辦員工文化藝術節,成立“天能動力職工藝術團”,開展攝影、書法、征文、演講、球類,以及手工制作、全員軍訓、時裝走秀、《心中有個天》企業之歌大合唱比賽等,激發了廣大職工“眼中有目標、胸中有激情、肩上有責任”的拼搏斗志。
2、引領和諧氛圍。深入持久開展企業關愛員工、員工熱愛企業的“雙愛”活動,建設高規格的專家樓、公寓樓,打造花園式生活區,解決員工的后顧之憂;定期或不定期舉辦各類文體娛樂活動,為員工送上生日蛋糕,探望生病住院員工,讓廣大員工感受到企業溫暖。堅持職代會、困難職工幫扶救助制度,開展困難幫扶、醫療互助、金秋助學,近年來為300多名員工提供了經濟、物質上的幫扶,不讓員工日子過不去,不讓員工看不起病,不讓員工孩子上不起學。
3、引領共享文化。集團黨委倡導、支持企業工會出臺職工工資、福利、社保、住房等保障制度,確保職工“五險一金”足額按期繳納,還創造全市民營企業公積金人數和資金額兩項之最;成立廠務公開監督小組,構建合理的收入增長機制,職工工資年均增長10%以上;實施股權和期權激勵,現有100多名員工擁有股權和上千名員工拿到期權,提升了員工的幸福指數。正是有了實干精神、和諧氛圍、共享文化的融合滲透,天能經過長期總結和提煉,形成了“全球領先的綠色能源解決方案商”的企業愿景、“綠色能源 驅動世界”的企業使命、“天行健?能無限”的企業精神、“責任為魂?創新共贏”的企業核心價值觀、“對員工負責 對企業負責 對社會負責”的企業宗旨,放大了文化魅力,凝聚了發展合力。
五、塑品:打造紅色使命,放大社會影響力
天能把奉獻社會作為黨建工作的落腳點,打造八大“黨建+”工程,積極踐行紅色使命,切實履行社會責任,塑造動力之品,贏得了社會各界的廣泛贊譽。其中,集團黨委首創“紅色動力工程”黨建品牌,得到《人民日報》刊登推廣。
1、?實施“黨建+經營”工程:堅持推行黨委班子與經營班子“交叉任職”,董事長親自擔任黨委書記,集團領導班子中黨員占比高達70%以上,保證黨的各項方針政策真正貫徹落實到企業的經營決策當中。同時,堅持吧支部建在自主經營體上,下車間、部門設立黨員責任區、黨員先鋒崗、黨員攻關隊,把黨組織直接推進到生產一線,把黨組織的服務功能直接融入經營管理中,使其成為企業高質量發展的“紅色堡壘”。
2、?實施“黨建+四帶”工程:集團黨委始終堅持黨建帶工建、黨建帶團建、黨建帶婦建、黨建帶志愿者,經過多年努力,形成了黨委、工會、共青團、婦聯和紅色志愿者“黨群大合唱”的良好局面,培養了積極向上,創先爭優的精神風貌,提升了和諧勞動關系,為服務員工、服務企業、服務社會發揮了積極作用,為促進企業高質量發展增添了無窮的紅色動力。
3、?實施“黨建+三強”工程:圍繞“兩學一做”和“黨建強、發展強、服務強”的三強主題,廣泛開展“三亮”(亮身份、亮職責、亮承諾)、“三樹”(樹黨員先鋒示范崗、樹工人先鋒示范崗、樹巾幗先鋒示范崗)、“三評”(評“天能工匠”、評“兩優一先”、評“黨員之星”)活動。每年編輯《榜樣》一書,收錄黨員職工先進事跡,激發他們立足崗位、建功立業的奮斗熱情,使黨員個個爭做“學習典型、道德樣板、業務骨干、服務標兵、守紀模范”的紅色榜樣。
4、?實施“黨建+雙培”工程:集團黨委建立黨員和優秀人才“雙向培養鏈”,積極“把黨員培養成骨干,把骨干培養成黨員”,努力把企業的“人才庫”建設成入黨積極分子的“蓄水池”,全力培養“知識型、技能型、效益型、創新型、標兵型”五型黨員人才結構。集團專門成立“黨員專家工作室”,加強對技術人才幫帶培育,有200多名黨員拿到了職業資質,260多名黨員走上了領導和關鍵崗位,先后引進院士、博士、碩士等海內外高層次人才800多次,其中大部分被培育成黨員,為集團的長青發展夯實了人才支撐。
5、?實施“黨建+廉政”工程:集團黨委高度重視“勤廉成業,正氣興企”的廉潔文化建設,以加強管理人員和員工拒腐防變能力建設為重點,培育“干凈、干事”的廉潔從業理念。強化內部審計和廉政監察,嚴格監察廉政制度執行,堅決查處貪污、腐敗、以權謀私問題及違法違紀案件,積極創建陽光廉潔從業的文化氛圍。
6、?實施“黨建+智囊”工程:堅持推行“兩學一做”(組織幫學、書記領學、黨員自學和額互評競選),每月組織集中學習,全面開發黨員的創新思維,公司很多技術革新、研發成果、發明創造來源于此。同時開展“一對一”聯系幫帶,引導全體黨員與職工結對,傳授技術、工藝、操作技能3000余項,特別是針對技改中存在的薄弱環節,由黨員領銜,全力公關,使黨員成為天能高質量發展最大的智囊團和專家團。
7、實施“黨建+民生”工程:將黨建工作與民生、生態緊密結合,積極參與村企共建,助推新農村建設。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張天任兼任結對村新川村黨總支(支部)書記20年來,累計投入3000萬元,用于村級道路、水渠、學校、公園等基礎設施建設,使村莊人居環境煥然一新;吸納、安置企業周邊3000多村民就業,還引導村民發展電池配套產業,實現“就業不離土、安居不離鄉”。目前,村里有600多個“百萬元戶”、30多個“千萬元戶”,村民年均收入突破20萬元。同時,堅持黨員帶頭抓生態,并把環保安防、節能減排指標納入黨員職工目標管理考核內容,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了有力支撐。天能一直把清潔生產技術貫穿于生產經營全過程,積極開展清潔生產、節能減排,實現節約、高效、無廢、無害、無污染的綠色生產。2009年以來,投入超過20億元,先后在浙江、河南和安徽等地實施廢鉛蓄電池回收項目,打造循環經濟模式,實現了環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雙贏,被國家發改委列為第三批國家產業振興重點技術改造項目,被工信部列為國家首批兩化融合促進節能減排重點推進項目。此外,積極投身“五水共治”,組織開展企業周邊河道清淤、水面保潔志愿服務,參與“剿劣護河”行動,廣泛發動黨員職工捐贈治水愛心款100多萬元。
8、實施“黨建+公益”工程:成立集團社會責任工作委員會,堅持每年發布社會責任報告,全面、系統、規范運行企業社會責任工作,榮膺省企業社會責任促進會副會長單位,《EHS一體化管理的運營實踐》榮獲國家企業管理現代化創新成果一等獎。以黨員為核心,持續開展“黨建+公益”主題活動,組織黨員職工積極投身“抗震救災”“春雷兒童助學”“助夢貧困大學生”“好人有好報”道德模范基金等社會慈善公益事業,實現公益資源整合最大化。成立以“傳遞陽光關愛,構建和諧社會”為宗旨的天能公益基金,累計捐助資金8000余萬元,促進了地方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
天能三十年,滄桑巨變,黨企同源同心同行,紅綠雙線水乳交織。如今,紅色動力全面引領綠色奇跡的發生的同時也綻放了耀眼的光芒:一是黨委榮譽紛至沓來。集團黨委先后榮獲浙江省首批“雙強百家”兩新組織黨組織、浙江省“雙重管理”兩新組織黨組織等榮譽稱號,是省委兩新工委“兩學一做”學習教育聯系點和浙江生態文明干部學院首批現場教學基地;二是多層黨群成效卓著。集團工會獲得全國工人先鋒號、全國“五一”勞動獎狀、全國模范職工書屋、全國模范勞動關系和諧企業等榮譽稱號;集團團委獲得全國青年安全生產示范崗、浙江省“五四”紅旗團委等榮譽稱號;集團婦聯獲得省級巾幗文明崗等榮譽稱號;三是書記引領踏浪前行。集團黨委書記張天任,現任第十三屆全國人大代表、全國工商聯執委、浙江省第十四次黨代會代表、浙江省工商聯副主席,先后獲評全國優秀黨務工作者、全國優秀企業家和浙江省勞動模范、優秀共產黨員、“千名好支書”等榮譽稱號,并在“全國兩新好書記”評選中獲得最高獎“金雁獎”。
綜上所述,天能集團打造紅色動力品牌的實踐和經驗,為非公企業做好黨建工作,增強黨組織和廣大黨員的凝聚力、創造力、戰斗力提供了有益啟示。
啟示一:接地氣——追根溯源是打造紅色動力黨建品牌的前提。只有懷著對黨的真摯感情,堅持用感恩的心對待黨建工作,才能樹立起黨建工作的正確理念,點燃黨員職工的激情,凝聚黨員職工的合力,激發黨員職工的精神斗志。
啟示二:有創意——不斷創新是打造紅色動力黨建品牌的核心。只有認識到創新就是生產力,堅持用創新思維拓展黨建工作,才能激發黨建工作活力,形成基層黨建工作常態機制,讓企業充滿生機活力,讓利益相關方擁有更多的獲得感。
啟示三:成體系——構建和諧是打造紅色動力黨建品牌的根本。只有意識到和諧才能共贏,堅持用融合的實踐豐富黨建工作,才能從根本上解決黨建工作與經濟工作“兩張皮”現象,才能實現黨建工作與企業發展的比翼雙飛。
案例研究組成員:姚杰、周毅、于波潮、樊家彬、房鴻艷
相關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