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正是紅薯苗栽種時節。4月10日,記者走進河南省南陽市唐河縣紅薯科技產業園,只見一個個排列整齊的育苗大棚矗立在田間,大棚內嫩綠的薯苗整齊地簇擁在田壟上,工人們正熟練地對薯苗進行采摘、捆綁作業,一派熱火朝天的繁忙景象。
“拔苗、捆綁、裝箱這些活俺都能干,在家閑著也是閑著,出來多掙倆錢補貼家用,咋不行里!”年近50歲的張店鎮仝堂村村民陳英杰一邊將紅薯苗打捆一邊告訴記者,她每天早上8點多來書強紅薯專業合作社干活,一般一天能掙80元。
“這是普薯32,咱本地都叫它西瓜紅,這個紅薯吃起來口感軟糯,無筋無絲,市場上銷售緊俏。昨天臨港街道劉洼村種地大戶朱大森訂購的15000株就是這個品種。”書強紅薯種植專業合作社理事長李書強拿著一捆紅薯苗介紹道,除了普薯32外,他的育苗基地還有商薯19、濟薯26、哈密等10余個品種的紅薯種苗,能夠滿足不同客戶的種植需求。
“我們依托縣紅薯科技產業園,引進脫毒種薯薯苗進行繁育,在滿足我們合作社種植的同時通過電商銷往全國各地。今年我育‘大棚+地畦(拱棚)’苗一共有60多畝,春薯苗大概能出3000多萬株,加上夏薯苗,一年下來能銷售5000多萬株,光銷售薯苗一項就能收入300多萬元。”李書強自豪地說。
作為獲得國家地理標志認證的唐河紅薯,常年種植面積在30萬畝左右。為了有效提高紅薯的產量和品質,2021年唐河縣利用政府專項債資金投資4900余萬元,在濱河街道王莊村高標準建設唐河縣紅薯科技產業園,通過培育脫毒紅薯種苗,實現紅薯產量和品質的雙提升。
“育紅薯苗跟照顧孩子一樣,每一個細節都要注意好,溫度、濕度有嚴格的標準,稍有不慎,將會導致育苗失敗。”紅薯科技產業園組培中心主任趙影影說,她們的實驗室通過引進新品種進行培育,可實現年生產脫毒試管苗50萬株,經過擴繁后能夠生產紅薯種苗達15億株。通過脫毒紅薯苗的科學培育,目前已實現每畝紅薯增收1000斤以上,畝均增收500元。
近年來,唐河縣通過建立“產業園+科研院校+合作社+農戶”的運行模式,充分發揮產業園的育種、科研院校的科技、合作社的示范帶動、農戶的積極參與等優勢,通過電商線上銷售和網絡推介等形式,示范帶動全縣1000余家專業合作社發展脫毒紅薯產業,產品遠銷上海、武漢、廣州等城市,真正讓“唐河紅薯”走向全國、走進千家萬戶。(經濟日報記者 夏先清)
相關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