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全國兩會,“農業文化遺產保護與利用”“美麗鄉村建設”等成為了代表委員熱議的話題,代表委員表示,我國擁有悠久的農業發展歷史和復雜多樣的生態地理條件,歷史演進中,勞動人民創造了數量豐富、類型多樣的農業文化遺產,為探尋美麗鄉村建設和綠色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智慧方案和解決之道。那么,如何通過創新產業、文化和生態等多個方向,挖掘農業文化遺產的多元價值,以此推動鄉村的全面振興和可持續發展。
為此,我們建議有關部門要進一步挖掘農業文化遺產的經濟、社會、文化、生態、科技等方面價值,深入推進和美鄉村建設工作,并將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地作為建設試點,積累經驗,高質量示范推廣。
在我們偉大的祖國,廣袤的鄉村地區承載著豐富的農業文化遺產,這些遺產不僅記錄了我們的農耕歷史,更是鄉村振興的寶貴財富。然而,隨著現代化進程的加快,鄉村面臨著人才流失、產業結構單一、生態環境惡化等諸多挑戰。如何在這挑戰中找到機遇,讓鄉村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成為擺在我們面前的重大課題。
活化利用農遺多元價值,就是打開這一難題的鑰匙。農業文化遺產中蘊藏著豐富的生物多樣性、獨特的農業知識體系和深厚的農耕文化,這些資源不僅是鄉村振興的基石,也是推動可持續發展的強大動力。通過挖掘和利用這些遺產,我們可以推動鄉村產業多元化、文化振興和生態保護,為鄉村的全面振興注入新的活力。建設和美鄉村示范樣板,則是我們實踐這一理念的重要載體。通過打造具有代表性的示范樣板,我們可以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鄉村振興模式和路徑,為其他地區提供可借鑒的經驗。這需要我們創新思維,從產業、文化、生態等多個方面入手,形成一套系統而完整的解決方案。
活化利用農遺多元價值的意義
農業文化遺產是人類文明的瑰寶,它們不僅是農業生產的智慧結晶,更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支撐。活化利用農遺多元價值,不僅有助于保護傳統農業知識體系,更是實現鄉村振興和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
首先,活化利用農遺多元價值有助于推動鄉村產業升級。通過挖掘和利用農業文化遺產中的傳統種植技術、農作物品種和加工工藝等資源,我們可以推動鄉村農業從傳統向現代轉型升級,發展具有地方特色的農業產業,提高農產品的附加值和市場競爭力。
其次,活化利用農遺多元價值有助于促進鄉村文化振興。農業文化遺產中蘊含著豐富的農耕文化、民間傳統和鄉村記憶,這些文化元素是鄉村文化的靈魂。通過保護和傳承這些文化遺產,我們可以增強鄉村的文化自信和凝聚力,推動鄉村文化產業的繁榮發展。
最后,活化利用農遺多元價值有助于實現鄉村生態保護與修復。農業文化遺產中包含著獨特的生態農業知識和生態修復技術,通過運用這些知識和技術,我們可以促進鄉村生態環境的改善和生態系統的平衡,實現農業生產與生態保護的良性循環。
農遺多元價值在鄉村社會建設中的作用
農業文化遺產不僅是物質的財富,更是鄉村社會建設的重要精神支撐。活化利用農遺多元價值,對于促進鄉村社會的和諧穩定、提升鄉村居民的生活質量具有深遠影響。
首先,農遺多元價值能夠強化鄉村居民的社區認同感。通過挖掘和傳承農業文化遺產中的農耕文化、民間傳統等元素,我們可以激發鄉村居民對本土文化的自豪感,增強他們對鄉村社區的認同感和歸屬感。這種社區認同感有助于促進鄉村社會的和諧穩定,減少社會沖突,形成良好的社區氛圍。
其次,農遺多元價值能夠促進鄉村社會的經濟發展。農業文化遺產中蘊含著豐富的傳統農業知識和技術,這些知識和技術可以為鄉村經濟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通過活化利用這些資源,我們可以推動鄉村產業的升級轉型,提高農產品的品質和附加值,增加農民收入,促進鄉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最后,農遺多元價值有助于提升鄉村居民的生活質量。通過保護和傳承農業文化遺產中的傳統手工藝、民間藝術等元素,我們可以豐富鄉村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提高他們的文化素養和審美水平。同時,這些文化遺產還可以成為鄉村旅游業的重要資源,吸引游客前來觀光游覽,為鄉村居民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和收入來源。
面臨的挑戰與應對策略
在活化利用農遺多元價值的過程中,我們也面臨著一些挑戰和問題。比如:農業文化遺產的傳承與保護面臨著人才短缺的現實挑戰。
農業文化遺產作為人類歷史長河中的璀璨明珠,承載著豐富的農耕文明與鄉土記憶。然而,在現代化進程不斷加速的今天,農業文化遺產的傳承與保護卻面臨著嚴峻的人才短缺挑戰。這一挑戰不僅體現在專業人才的數量不足,更體現在人才的結構性短缺和專業素質的不匹配。傳統農業文化遺產的傳承往往依賴于老一輩的農耕者和手工藝人。然而,隨著時代的變遷,這些傳統技藝和知識的傳承者逐漸老去,而年輕一代對于傳統農業文化的興趣與熱情卻普遍不高。這導致了傳統技藝的流失和農業文化遺產的斷層。目前,從事農業文化遺產保護和研究的專業人才數量有限,且分布不均。這使得農業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難以深入開展,也限制了農業文化遺產的可持續發展。
針對這一挑戰,我們需要采取積極的應對策略。一方面,加強農業文化遺產保護的宣傳與教育,提高公眾對傳統農業文化的認識和尊重。通過舉辦文化活動、開設培訓課程等方式,激發年輕一代對農業文化遺產的興趣和熱情。另一方面,加大對農業文化遺產保護領域的人才培養和引進力度。通過建立人才培養機制、設立專項基金等方式,吸引更多的專業人才投身于農業文化遺產的保護事業中。
鄉村產業的發展面臨著市場競爭激烈、技術創新不足等問題。
隨著全球化和市場經濟的發展,鄉村產業不可避免地卷入了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傳統的農業生產模式、有限的資源利用以及缺乏創新意識的鄉村企業,使得鄉村產業在市場競爭中處于相對弱勢地位。如何提升鄉村產業的競爭力,成為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大難題。技術創新是推動鄉村產業發展的關鍵。然而,目前許多鄉村地區仍然缺乏先進的技術裝備和研發能力,導致鄉村產業在產品質量、生產效率等方面難以與市場上的先進產品競爭。這不僅限制了鄉村產業的發展空間,也制約了鄉村經濟的增長。
為了應對這些問題,我們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首先,加強鄉村產業的市場調研和戰略規劃,明確鄉村產業的發展方向和定位。其次,加大科技創新的投入,推動鄉村產業的技術升級和轉型。
鄉村社會的建設面臨著人口老齡化、傳統文化流失等挑戰。
隨著現代化的推進,鄉村社會面臨著諸多挑戰,其中最為突出的是人口老齡化和傳統文化流失問題。
其次,人口老齡化對鄉村社會產生了深遠影響。由于城鄉經濟發展的不平衡,許多年輕人選擇離開鄉村前往城市尋求更好的發展機會,導致鄉村社會中老年人口比例逐漸上升。這不僅加劇了鄉村社會的養老壓力,還使得鄉村社會的發展動力受到限制。缺乏年輕勞動力的鄉村,往往難以開展新型農業經營模式和推進農業現代化。
再次,傳統文化流失問題也不容忽視。在現代化浪潮的沖擊下,許多鄉村地區的傳統文化逐漸被邊緣化甚至遺忘。傳統的農耕文化、鄉土建筑、民間藝術等是鄉村社會的寶貴財富,它們不僅承載著鄉村的歷史記憶,也是鄉村社會發展的精神支撐。然而,隨著現代化的發展,這些傳統文化逐漸失去傳承的基礎,年輕一代對傳統文化的認知和理解也越來越少。
為了應對這些挑戰,鄉村社會的建設需要采取綜合性的措施。一方面,通過政策扶持和社會保障體系的完善,吸引年輕人回流鄉村,為鄉村社會注入新的活力。另一方面,加強對傳統文化的保護和傳承,通過教育和文化活動等方式,提高年輕一代對傳統文化的認識和興趣。同時,還需要鼓勵和支持鄉村社會的創新和發展,推動鄉村社會的多元化和可持續發展。
總之,鄉村社會的建設面臨著人口老齡化和傳統文化流失等多重挑戰,但只要我們采取積極的措施和策略,就一定能夠克服這些困難,推動鄉村社會的繁榮和發展。為了有效活化利用農遺多元價值,建設和美鄉村示范樣板,我們認為整體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一是加強農業文化遺產保護。建立健全農業文化遺產保護名錄和數據庫,加強傳統農業知識和技術的挖掘、整理和傳承。同時,加大對農業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投入,加強宣傳教育,提高全社會對農業文化遺產保護的認識和重視程度。
二是推動鄉村產業創新發展。結合農業文化遺產資源,發展特色農業、生態農業和鄉村旅游等產業,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農業品牌。同時,鼓勵和支持鄉村創新創業,吸引更多人才和資本流入鄉村,推動鄉村產業向高端化、智能化方向發展。
三是促進鄉村文化繁榮發展。挖掘和傳承鄉村文化遺產,加強鄉村文化設施建設,推動鄉村文化產業發展。同時,開展豐富多彩的鄉村文化活動,提高鄉村居民的文化素養和參與度,營造濃厚的鄉村文化氛圍。
四是深度挖掘傳承鄉村傳統文化。鄉村是一個具有生產、文化和生態等多種功能的復合體,在不同的地域條件下具有不同的自然、經濟、社會等特點。鄉村文化遺產是在特定的地域環境內形成的,也是人與自然相互影響作用的產物。探索鄉村遺產活化利用發展模式。鄉村文化遺產保護應同時將村落的景觀形態、傳統的耕作技術、傳統的節日、民族服飾、民居建筑等等都納入保護的范疇,通常以“生態博物館”“社區博物館”“生態文化保護區”等展覽性質的整體性活態保護模式。
五是推進鄉村生態建設與修復。運用農業文化遺產中的生態農業知識和技術,推動鄉村生態環境的改善和生態系統的平衡。加強鄉村環境整治和生態保護工作,提高鄉村居民的環境意識和參與度,打造宜居宜業的和美鄉村。
六是外部知識地方化靈活利用。應與社會各界共同努力,將外部知識、技術和生活方式與當地原有的地方性知識相結合,形成適應當地社區社會文化與自然生態的新的地方性知識,找到將原有的鄉村遺產的價值、精神、文化習俗和生產生活方式,以新的形態在未來生活中延續的,實現鄉村遺產“活態”的保護。建設傳統文化示范性村落。挖掘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中國傳統村落、中國美麗休閑鄉村、全國鄉村旅游重點村、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全國“一村一品”示范村鎮中的鄉村文化遺產資源,提升鄉土文化內涵,建設鄉村文化產業特色村鎮、街區。
展望未來,我們期待看到一個更加繁榮、美麗、和諧的鄉村。鄉村振興不僅要在經濟、文化、生態等多個方面取得顯著成就,更要讓廣大農民群眾共享發展成果,實現全面小康。為此,我們需要繼續深化對農業文化遺產的研究和利用,充分發揮其在鄉村振興中的獨特作用。
我們熱切期盼政府能夠出臺更多支持鄉村振興的政策和措施,加大投入力度,為鄉村發展提供有力保障。同時,我們也期望企業和社會組織能夠積極參與鄉村振興事業,與政府、農民形成合力,共同推動鄉村振興。最后,我要強調的是,活化利用農遺多元價值不僅是一項任務,更是一種責任。讓我們攜手共進,以智慧和勇氣擔當起這份責任,為構建生態文明社會、實現鄉村振興貢獻我們的力量!
(作者:王國燦系中國法學會會會員、中國鄉鎮企業協會鄉村振興工作委員會研究員;葛建綱系浙江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浙江理工大學基地研究員,浙江理工大學絲綢博物館館長。)
?
?
相關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