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遠景目標綱要》明確提出,要推動中小企業提升專業化優勢,培育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今年兩會,“專精特新”也首次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引發了代表委員關注和熱議。為此,全國人大代表,藍光控股集團董事局主席楊鏗建議,政府大力從資金、服務、人才方面,提供相關配套措施,將降低企業的創新成本,促進中小企業步入發展的“快車道”,尤其對于關注深耕于細分領域的公司,將能夠突破關鍵核心技術,成為真正產業化的“小巨人”。
工業和信息化部部長肖亞慶在十三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第二場“部長通道”上表示,進一步創新“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發展的路徑,支持更多的中小企業成為“專精特新”企業。他透露,今年準備再培育3000家以上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
楊鏗代表認為,在當前的國際背景下,通過為“專精特新”企業提供政策支持來推動核心技術及領域國產化替代,是中國解決“卡脖子”問題的可行路徑之一。
同時,在新冠疫情的沖擊之下“專精特新”也是實現國內產業供應鏈自主可控的關鍵主體,是國家未來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支撐力量。
據了解,我國“專精特新”企業超過4萬家,其中“小巨人”企業達4762家,平均擁有50項以上專利,超六成集中在工業基礎領域,超七成深耕細分行業10年以上。“專精特新”企業將為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注入源源動力。
楊鏗代表表示,“專精特新”產業化長周期面臨巨大挑戰,如何根據不同領域及產業的不同生命周期,制定不同的“專精特新”配套政策,是如今步入產業發展后半段賽程應該關注的重點。在國家政策框架已經初步搭建完成的前提下,如何細化政策以及在地區落地,將是促進“專精特新”產業化發展的關鍵。
“金融機構要加強對專精特新企業的金融支持力度“楊鏗代表強調說,專精特新企業大部分是中小企業和民營企業,融資難、融資貴、融資慢在專精特新領域同樣存在。雖然近年來針對高新科技領域創新企業的股權融資發展迅速,但銀行信貸仍然是企業融資的主要通道。不同的發展階段,企業融資的方式不同;同時,由于“專精特新”分布不同產業領域,資本往往又難以自行跨行業流動。
楊鏗代表建議由政府牽頭建立地區性甚至全國性的、分領域的融資信息溝通平臺,加強企業與資本的對接、最大限度促進創新和創業的熱情,便于中小企業的上規、上市培育。甚至對精選的優質企業開發“專精特新”專屬金融產品定向培育,創造“放足好水、養好活魚”的健康生態。
配套相關產業化公共技術平臺服務。中小企業在產業化之中,資金和管理水平有限,如何搭建完整的產線、擴大產能,成為了制約產業化的關鍵短板。楊鏗代表建議地區政府能夠聯合行業具有技術標桿作用的“專精特新”企業,統一建設公共技術平臺,實現行業共享,以此減少中小企業的固定資產投入,為中小企業的工業化賦能。更進一步,公共技術平臺服務也可以輻射到政策培訓、創新管理、以及產品推廣等多方面,盡快將中小企業的創新產業帶入產業化進程。
楊鏗代表強調,要進一步完善“小巨人”的準入和準出機制,政府對企業的政策扶持和優惠,是寶貴的社會資源。但中小企業之間的競爭是激烈的、動態的。因此應當同步完善“小巨人”企業的準入和準出機制,并配套相匹配的復核周期和復核標準,對已經失去創新驅動的企業,以及已經實現良性發展并脫離中小企業范疇的大型企業,及時移除并切換至其他相關的匹配支持。最終目的,是將關鍵的“專精特新”支持資源留給最需要的企業,實現“共同富裕”的總目標。
楊鏗代表表示,完善未來“專精特新”人才培養機制,注重專精特新、特別是國家急需領域的人才培養的價值導向,引導高校、科研單位培育專項領域的人才。
未來的產業人才一定是跨學科、交叉復合型人才,建議政府建立以關鍵產業技術突破為目標的培養和評價機制,實現立體化、多元化、市場化的人才評價,發現人才、鼓勵人才,最大限度激發廣大科技人才的創新活力,實現“專精特新”領域人才和企業的厚積薄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