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今世界,品牌已成為市場競爭的利器,是貿易往來和文化交流的名片,體現了國家的綜合實力。品牌包括商標品牌、地理標志品牌、中華老字號等,是知識產權的重要內容。要打造成影響大、享譽國內外的名牌,需要把新技術、新產品、新模式、優質特色資源、好信譽等轉化成產品或者服務品牌。《中國企業報》記者獲悉,全國政協委員、四川省知識產權服務促進中心主任謝商華今年全國兩會提交了《關于從產品驅動的“成本優勢”轉向品牌引領的“市場優勢”的提案》。
謝商華談道,早在2014年5月10日,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中國產品要向中國品牌轉變”等三個轉變要求。國家“十四五”規劃提出“開展中國品牌創建行動,提升自主品牌影響力和競爭力”。中共十九大報告提出,質量強國、品牌強國。品牌對中國經濟發展的重要性已經是上下的戰略共識,但是中國品牌的發展卻不盡人意。2021年《財富》世界500強,中國企業數量達143家(含中國臺灣8家),占比29%。而福布斯全球品牌價值100強,一直只有華為一家中國品牌上榜,占比1%。以“產品驅動”而非“品牌引領”是造成29%與1%差距的原因,主要存在以下問題:1、缺乏真正能把品牌戰略落地落實的既專業權威又有足夠精力的政府部門來牽頭統籌和指導引導;2、仍然存在有“產品”缺“精品”、有“名聲”缺“品牌”、有“高質”無“高價”等現象。3、培育孵化品牌的專業化機構和人才短缺,高校沒有設立專門培養品牌人才的品牌專業。4、提升品牌影響力的能力還不夠強,商標、地理標志獲權、國內外布局意識特別是在國外獲權、布局、風險預警防范的意識、能力還不夠強。
為此,謝商華提出了以下四點建議:
一、改革品牌管理的體制機制,從產業協同轉向品牌協同。
我國行政部門劃分始于短缺經濟,因此是以生產導向進行的分類,所以品牌被劃歸生產門類,例如分散在發改、農業、商務、經信、食藥等部門管理,因此我們的產業協同或區域協同皆是生產端的協同。而品牌經營恰恰是需要市場端協同,例如,瑞士手表、波爾多的葡萄酒、意大利時裝等品牌集群,其主要工作在市場端而非生產端。鑒于市場體系和市場監管體系是兩個不同的范疇,建議由知識產權管理部門來牽頭統籌“品牌協同”,圍繞目標市場,構建系統化、協同化、有機化的品牌整體,從產品驅動的“成本優勢”轉向品牌引領的“市場優勢”,從中國產品出口轉向中國品牌輸出。
二、高度重視以“品質科技化、產品(服務)品牌化、外觀文創化、管理專業化、傳播內容化”等“五化”培育品牌?。
我們要多措并舉培育孵化品牌,通過加強科技創新,解決一些關鍵技術難題,創新一些工藝流程,豐富產品花色品種;指導做好品牌的國內外布局、獲權和維權,特別是在海外注冊獲權;指導建立健全創新管理體系,即標準化生產制造體系、過程管控體系、產品品控管理體系等,保證產品質量穩定性、一致性,嚴厲打擊侵權假冒行為;重視對產品自身的外在和包裝用文創的思維來創新,讓其更美觀、更藝術,創造激發消費者需求,傳播宣傳好品牌的內容,講好品牌故事。
三、設立品牌專業和首席品牌官。
中國品牌經營水平低下,發展緩慢根本問題是品牌人才缺乏。品牌如此重要,而我國高校學科中沒有設立專門培養品牌人才的品牌專業,品牌相關課程散落于工商管理、傳播學、設計學等學科。建議我國高校設立專門的品牌學科或者專業。同時如首席質量官一樣,發展首席品牌官制度。
四、大力發展品牌孵化園。
我國的產業孵化園很多,但沒有一個專業的品牌孵化園。產業園解決企業產品生產的內部協作,而品牌孵化園需要解決品牌服務的外部協同。通過將品牌服務的市場研究、戰略咨詢、規劃設計、營銷公關、媒體策劃、制作發布、平臺分發、供應鏈等專業服務機構集中,解決品牌協同效率,同時集中品牌人才培養、品牌法律保護、資本賦能等等,快速提升企業品牌經營能力和加速品牌的開發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