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6日上午,第十六屆海峽論壇海峽兩岸美人茶文化交流活動在廈門廣播電視集團舉辦。來自海峽兩岸的嘉賓、臺胞、專家學者等200余人相聚廈門,以茶會友、以茶揚文、以茶興業,推動文明交流互鑒,共襄盛舉。
活動啟動儀式。主辦方供圖。
本次活動,由海峽兩岸茶業交流協會、三明市人民政府主辦;福建省農業農村廳、福建省農業科學院指導;三明市農業農村局、三明市海峽茶業交流協會、大田縣人民政府承辦;閩西南協同辦、廈門海峽茶業交流協會、三明市臺辦、三明市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共青團三明市委、廈門衛視協辦。
三明市委副書記楊興忠致辭。攝/黃智亮
活動以“一盞美人茶緣結兩岸情”為主題,以兩岸美人茶“結緣、發展、融合”為主線,采用會場直播、短片介紹、媒體報道相結合,通過5個短片、4個表演節目、3位嘉賓說茶、證書頒授、共通標準啟動儀式等方式,展現兩岸美人茶的深厚情緣和豐富內涵,提升美人茶品牌效應,實現兩岸茶人線上線下互動,營造“兩岸一家親,閩臺親上親”的濃厚氛圍,進一步凝聚兩岸攜手共同發展美人茶產業的強大合力。
大田美人茶制茶工匠授牌。攝/黃智亮
活動現場,廈門茶葉進出口有限公司與大田縣人民政府簽訂大田美人茶戰略合作框架協議。
簽訂大田美人茶戰略合作協議。主辦方供圖。
同期簽訂廈門茶普吉餐飲管理有限公司與大田縣農業農村局關于新式茶飲開發項目、廈門市佰業興戶外用品有限公司與大田縣商務局關于年產20萬組碳纖維自行車輪組項目、福建閩湖綠耕耘漁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與大田縣梅山鎮人民政府關于大田綠耕耘農文旅融合發展項目、中舟(大田)文旅有限公司與大田縣文江鎮人民政府關于“古渡文江”航線提升及景觀改造工程項目。
現場簽約。主辦方供圖。
據活動主辦方介紹,本次活動的舉辦旨在進一步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于支持福建探索海峽兩岸融合發展新路,建設兩岸融合發展示范區的意見》精神,挖掘兩岸美人茶同根同源優勢,積極探索以美人茶為載體的兩岸融合發展新路徑,推進閩臺茶文化交流,助力海峽兩岸美人茶產業高質量發展。
大田有著悠久的茶貿歷史,北宋年間(1086年),陽春村普照堂僧人開始種茶供佛。元朝學者郭居敬所著的《百香詩》之一《茶》,為大田最早的茶詩。清朝康熙年間,文淵閣大學士李光地將大田武陵雪山茶作為珍品進貢,大田茶葉因而馳名海外。
山峻水秀,茶韻悠長。大田縣是全國唯一的“中國美人茶之鄉”,全縣海拔千米以上的山峰175座,境內峰巒疊翠,云霧繚繞,90%以上的茶園在海拔800米—1200米之間,獨特的宜茶環境,滋養出了大田美人茶的“三貴”特質,孕育了眾多優質名茶。
近年來,大田縣立足高山生態資源優勢,堅持打生態牌,走綠色路,將大田美人茶作為全縣兩大主導產業之一來推動,以《閩西革命老區高質量發展示范區建設方案》和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支持福建探索海峽兩岸融合發展新路,建設兩岸融合發展示范區的意見》出臺為契機,以弘揚茶文化為引領,以做強茶產業為目標,以提升茶科技為支撐,以數字化為突破口,制定推進大田美人茶產業鏈高質量發展工作方案,加強產地管理,保障產品質量,補齊產業短板,促進美人茶延鏈補鏈,推動美人茶提質升級,提升品牌知名度,構建茶文化、茶產業、茶科技統籌發展、相互促進、共同提升的茶產業發展新格局。
增強茶產業競爭力,筑就富民新路子。推進生態茶園、茶葉加工集中區建設,提高標準化生產水平,開展美人茶關鍵技術攻關,加快企業梯度培育,引導“個轉企、小升規、規改股”,加強對茶樹優異種質資源保護,全面推廣金萱、青心大冇、梅占、金牡丹、軟枝烏龍、黃玫瑰等新品種,持續推進茶農培訓行動,強化大田美人茶項目策劃、技術指導和品牌宣傳,深化拓展茶園A級景區、茶旅康養基地等新業態,培育百億茶產業鏈,把大田美人茶作為促進鄉村振興、城鄉融合發展的重要產業支撐,讓大田美人茶成為一張響亮名片、讓茶葉成為富裕一方百姓的“金葉”。
大田縣被評為中國高山茶之鄉、中國美人茶之鄉、全國十大魅力茶鄉、全國十大生態產茶縣、全國茶葉優勢百強縣、全國最美茶園、全國綠色茶葉標準化生產基地縣等榮譽,國家質檢總局將大田列入福建烏龍茶地理標志產品保護區域。“大田美人茶開茶節”納入閩茶文化品牌,“大田美人茶”納入全省重點打造的區域公用品牌。
目前,全縣茶葉種植面積10萬畝,涉茶人員10萬人,擁有茶葉加工企業1310個(其中:臺商合資美人茶企9家,種植美人茶茶園面積1.95萬畝,產量946噸,產值達2.35億元),年加工毛茶1.62萬噸,全產業鏈產值40億元。其中,共有適制大田美人茶面積7萬畝,年產美人茶4300噸,占全國美人茶產量70%以上。
相關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