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信投資集團作為行業開拓者,領跑行業發展的同時也走在理論研究的前沿。2022年,我國提出了“中國式現代化”的概念,豐富了高質量發展的內涵,也為未來中國發展指明了方向。政信產業發展也步入2.0時代,從助力地方基建到全方位助力產業發展的新階段,形成了資源整合平臺化的賦能模式。接下來盤點一下過去一年政信大咖們的精彩觀點。
政信產業聯盟理事長呂世杰: 觀點一:以新基建投資催生一批新興產業和新興業態,提升產業鏈現代化水平,大力推動科技創新,激發新的消費需求,推動數字經濟的發展,政信金融產業在這個過程中通過完成自身的升級,適應新發展的需要,引導更多社會資本參與基礎設施建設助力實體經濟發展。
觀點二:對于新基建投資機遇,不管是企業、金融機構還是個人,都需要關注區縣的發展,關注“十四五”期間的地方產業布局,更要抓住新基建帶來的機會。
觀點三:縣域城投市場化轉型非常有效的路徑就是助力地方產業發展,壯大實體經濟力量。
政信產業聯盟常務秘書長、政信投資集團副總經理李建勇: 觀點一:改革開放40年來,政信產業已經逐漸演變成為“中國模式”的一個重要支柱。因此,我們相信,政信產業將成為百年未有之世界大變局背景下,民族復興、百姓富裕和國家強盛征途上的一個重要優勢。
觀點二:政策性金融工具擴容,是當前形勢下擴大有效投資的重要舉措,將極大解決地方“資本金不到位、項目建設無法推進”的問題,推動這些資金盡快形成實物工作量,達到“穩增長”的目標。
觀點三:隨著西南地區經濟發展水平的提高,旅游、產業、能源等獨特優勢在“雙碳戰略”目標下將被放大,對經濟的帶動性增強,為西南地區經濟發展注入更強動力。
觀點四:對于任何一個項目都精心打造,不僅需要從源頭把好每一關,更要有科學的頂層設計和專業的團隊,最為關鍵的是要緊跟國家發展戰略,研習地方發展規劃,項目要看發展需求、著力而發!
政信產業聯盟副秘書長岳鵬: 觀點一:對于區域經濟發展而言,面臨隱性債務財政預算有限,產業投入不足,招商引資壓力,思維模式的陳舊,項目儲備不足等困難,地方政府用經濟手段去治理的時候,主要就是用資源資產化、資產資本化、資本資金化的手段把資源、資產、資本、資金之間的轉化形成了多種支撐,最大化助力地方經濟高速發展。
觀點二:伴隨時代發展,未來較長一段時間內,地方城投平臺的歷史使命和功能定位將從建設主體逐漸轉變為國有資本經營主體和國企改革創新主體,區別性地發展成為資源配置平臺和產業經營平臺,將在經濟發展、引導創新和服務民生等領域發揮重要作用。
觀點三:城市群是中西部崛起的重要增長極,中西部的崛起,需要城市群持續發揮擴大內需、促進消費的引領作用,更要發揮城市群在促進投資方面的關鍵性作用。
觀點四:以政信產業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兩個抓手一個是新基建,一個是國企改革。新基建成為帶動新舊動能轉換、助推經濟高質量發展、構建和融入“雙循環”發展格局的重要抓手。深化國資國企改革,提高國企核心競爭力,通過政府投資和政策激勵有效帶動全社會投資。
中國通廣投資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范宗杰: 觀點一:未來政企合作的重點是為地方政府或平臺公司提供平臺式的服務,整合各方優勢資源為地方經濟發展提供一站式綜合金融服務。
觀點二:無論是EPC+F還是F+EPC,在確保政府不違規舉債的前提下,風控是王道。
政信投資集團政信金融中心總經理王利軍: 觀點一:金融無小事,只有把風險控制到每個環節,每個細節,形成成熟的操作機制和標準,才能更好把風險牢牢控制在“籠子里”。
觀點二:投資投的就是底層資產,底層資產簡單來說就是你投資資金的最終流向,投資的核心在于底層資產的質量,所以投資一定要穿透產品去看底層資產,辨別底層資產的真實性和優質性。
中國政信研究院政策研究員、政達集團總裁董峰: 觀點一:從長期看,中國是世界經濟的基石,這個格局在中長期都不會改變。
觀點二:基建+產業+人口+金融構成了基本的城市發展生態,這也是政信金融由原來支持單一結構的發展,到全國統一大市場背景下,支持地方經濟發展的新思路。
中國政信國際開發集團董事長黃鈞: 觀點一:全球經濟下行,歐美地區已經進入負利率時代,全球經濟需要新的增長點和可持續發展引擎,中國已經成為全球資本的首選避風港,而香港已經成為中國政信產業與國際資本最佳的結合點。
觀點二:政策性、開發性金融機構具有政府資源整合的獨特優勢,在資金來源上具有低息、長期、大額的核心競爭力,可以通過“跨期盈利”的方式來解決長期公共融資領域的難題。
2022年政信投資集團順應時勢,深耕政信領域,篤行不怠,以匠心致初心,以堅守鑄卓越,取得可喜的成績。2023年開啟新征程,政信投資集團逐夢前行,譜寫新篇章,創造新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