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業是高等教育的基本教學單元。研究生專業目錄是規范研究生教育的重要基礎文件,而專業維度的選擇和專業口徑的寬窄取決于經濟社會發展對高層次人才的需求和科學研究前沿對知識探究的判斷。在我國以中國式現代化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宏偉征程中,對高層次拔尖創新人才全面而巨大的需求決定了研究生專業目錄實行“寬窄并重、多維并存”的極端重要性和時代急迫性,以更加精準地服務國家戰略需求。本文回顧了我國研究生專業目錄的演進歷史,辨析了學科與專業的學理邏輯,提出了研究生專業目錄應“以二級學科為主、多級學科并存”和學科評估中“鼓勵以一級學科為主、容許以二級學科為單元”的政策建議,避免趨同性內卷,引導特色化卓越,促進高質量發展。
一、我國研究生專業目錄的歷史經緯與演進歷程
(一)專業目錄是我國社會主義教育制度的成功實踐
由國家制定招生目錄,是我國研究生制度中行之有年并不斷制度化的重要內容。1953年,高等教育部發布的《高等學校培養研究生暫行辦法(草案)》,共計十九條。其中,規定研究生教育的目的是培養高等學校的師資和科學研究人才,畢業后能夠講授所學專業的一二門課程并具有一定的科學研究能力,研究生所學專業,由高等教育部統一制定,中途不得更換,學制為兩至三年。1954年,教育部頒發的《高等師范學校培養研究生暫行辦法(草案)》規定,研究生培養計劃包括培養科目由教育部統一制定(此處科目是指以學科為維度進行劃分的研究生專業)。1955年,國務院通過了《中國科學院研究生暫行條例》,共計28條,目的是有計劃地培養合乎一定標準的科學研究干部,能夠獨立地進行專業的創造性的科學研究工作,學制4年,論文通過后由科學院授予科學副博士的學位,標志著我國正規的研究生制度的建立。由于國家學位條例沒有公布,因此授位工作難以實現,副博士研究生也改稱為四年制研究生。1956年,高等教育部頒布《1956年高等學校招收副博士研究生暫行辦法》,招收目錄和名額仍由高等教育部統一規定,當年共招生2235名。1963年,教育部發布的《高等學校培養研究生工作暫行條例(草案)》規定,全國招收研究生的專業和招收人數,均由中央教育部根據國家需要和學校實際加以規定。1963年,教育部召開第一次全國高等學校研究生工作會議,討論了《理工農醫各科研究生專業目錄(草案)》,為改革開放后研究生學科、專業目錄的制定拉開了序幕。
(二)二級學科是研究生專業的主要口徑
研究生專業作為研究生培養中的組織單元,體現了高等教育高層次人才培養和經濟社會發展中高層次人才需求的供求匹配和學理邏輯。因此,專業口徑的寬窄和專業維度的選擇,與國家發展戰略遙相呼應、與社會發展階段密不可分、與學校自身定位緊密相關,這就決定了只有“寬窄并重、多維并存”才能滿足我國作為研究生教育大國對各種知識結構之人才的廣泛需求。早在1963年討論《理工農醫各科研究生專業目錄(草案)》時,研究生的專業應該根據國家建設需要和科學技術發展來確定,其口徑大概相當于本科專業的專門組,由此確定了500多個通用研究生專業,并要求各校制定出研究生培養各個專業的培養方案。這是我國研究生專業以二級學科為口徑范圍的初步共識,即研究生專業口徑比本科專業口徑小,這也符合高等教育的發展邏輯和專精人才培養的結構要求。
改革開放以后恢復研究生招生。1977年10月發布《關于高等學校招收研究生的意見》,要求師資條件和科研基礎比較好的重點高校在辦好本科的同時,積極招收研究生,并對培養目標和專業范圍做了具體規定。據此,后續幾年中,許多高校和科研單位根據之前培養研究生的經驗紛紛開始研究生招生,出現了2年、3年和4年三種并行學制。1980年,全國有574個招生單位和2000余個招生專業。此時,國家并未頒行學位授予目錄和批準學位權限授予,因此造成無學位授予權的單位招收研究生的問題。直到1986年,教育部規定只有碩士點才能招收研究生,將學位點的成功申報作為研究生招收的前提,才實現授予學位目錄和學生培養目錄的剛性統一。
1980年,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學位條例》,為研究生專業目錄的制定提供了政策保障。1981年7月,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第一次會議在匯總全國各培養單位提出的學科、專業目錄的基礎上(部委系統提出的專業口徑相當于二級學科范圍),參考國外的專業目錄,擬定了《高等學校和科研機構授予博士、碩士學位的學科、專業目錄(草案)》,成為招生、培養和授位的基礎文件。這是我國將二級學科作為研究生專業口徑的第一個制度性安排。1982年2月,在做了若干修訂后以專業目錄(征求意見稿)的形式向有關部門和單位征求意見,并形成了《高等學校和科研機構授予博士和碩士學位的學科、專業目錄(試行草案)》,并在1983年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第四次會議上獲得通過、公布試行。自此,“按一級學科打基礎,按二級學科培養,按三級學科確定主攻方向”成為研究生培養的共識和經驗,二級學科成為研究生培養的主要口徑,也是我國研究生教育制度化的重要經驗。這種政策安排隨著經濟、社會、科技和教育等領域的改革不斷深化,二級學科的地位和作用逐漸模糊,一級學科成為說一不二的存在,并以“學科”代替“專業”,使得“專業不專”“工科理科化”“研究生本科化”的局面在激進的研究生擴招時代成為不可避免的客觀存在。
(三)部委大學的浮沉與二級學科的興亡
用于研究生培養的專業目錄反映了經濟社會對人才的直接需求,而專業目錄的不斷變化也是經濟體制改革在教育領域的必然反映。部委大學體制精準滿足了我國社會主義建設時期計劃經濟對技術干部的規格要求,并形成了研究生這種專門人才培養中產學研相結合的成功經驗。據統計,20世紀80年代初期,在全國704所高等學校中,教育部直屬38所,國務院各部委直屬226所,地方政府領導226所。部委體制院校約占了全國高校的三分之一,全國重點高等學校的三分之二,全國理工高校的三分之二。1984年10月,黨的十二屆三中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1985年5月,中共中央作出《關于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拉開了教育改革的序幕,“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成為改革的大方向。市場經濟取向的改革加速了部委大學體制的解體和二級學科作為人才培養基本單元的消失。不可否認的是,精兵簡政取向的機構改革將大量部委高校轉隸于教育行政部門也是深化體制改革和學習國際經驗的結果,與此同時,對科學技術發展的研判也推動了二級學科和研究生專業數量的縮減和一級學科的霸權地位,“學科的綜合化發展,要求高等教育結構也向綜合化的方向發展”,而靈活能夠滿足學科綜合化要求的專業目錄成為適應學科不斷交叉、學科相互滲透、學科逐漸整合這種科學發展趨勢的必然選擇。二級學科專業地位的喪失還有一個直接原因就是無紙化辦公前期的學科評估和二級博士點申報(實際就是研究生招生專業的申報)面臨巨大的工作量,20世紀90年代中期的互聯網、云空間、遠程辦公、網絡會議和高速交通方式這些現已普及的現代辦公技術與出行條件此時極為受限,以二級學科為單元的各類申建與評估需要大量人力物力的投入以處理紙質文件并現場開會討論,這也是科學妥協于管理的鮮活實例。不可否認的另外一點考慮是,小口徑人才培養的能力和小口徑學科建設的聲望,部委體制大學因其行業特色鮮明、學生更受歡迎、研究更接地氣,在國內的評估中具有天然優勢,勢必沖擊以“學科”為主的綜合類大學和理工性大學的尊崇地位。各種妥協最后反映在二級學科的生存空間備受限制,而以“內涵通識”為特征的一級學科不失時機地占據了學科建設的舞臺。
二、專業內涵中的學科知識與學科應用中的專業機制
(一)專業與學科的概念混淆嚴重影響研究生教育高質量發展
研究生教育高質量發展是推進教育強國、科技強國和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必由之路。新中國成立初期的科學院和教育部的制度設計一定程度上未能釋放高等學校在科學研究中的巨大潛力,同時我國與世界先進國家的科技發展,特別是高科技和基礎研究水平與先進國家的差距在20世紀60年代中后期的十余年間無形中進一步拉大,從而使得改革開放后科研在高校中的重要地位日益鞏固。對研究生教育規律性認識的局限也使得在培養過程中將科研提高到更為重要的高度,由此形成了教學在研究生培養中特別是在博士生培養中不那么重要的歷史誤區和認知陷阱。有識之士對此雖無能為力,但也憂心忡忡并積極建言。如復旦大學博導楊福家教授早在1986年就致函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指出,博士生培養質量與國際一流大學的差距主要反映在教學方面。時至今日,筆者作為早期留美歸國的博導,在欣喜看到我國研究生培養取得豐碩成果特別是科研能力包括科研發表和專利申請已逐漸逼近并即將趕超世界名校的同時,痛感教學方面的差距至今仍然普遍存在并有日益嚴重之趨勢。追根溯源,研究生培養包括博士生培養中教學方面長期存在的差距首先源自思想認識的誤區,而關于研究生教育中專業和學科這兩個基本概念一直糾纏著人才培養和學位授予目錄的演進歷程。專業是人才培養的單元(Instructional Program),學科是知識結構的組分(Disciplinary Subject),兩者各有固有內涵和學理分野。專業的內涵是學科知識的應用,而學科的內涵是科學知識的分類。研究生培養既然以專業為單元,招生、培養、就業和質量評估就應建立在專業目錄的基礎上,這也是為何主要用于研究生培養功能的《授予博士和碩士學位的學科專業目錄》在一級學科霸主地位建立之前,長期被簡稱為“專業目錄”的主因。二級學科專業地位的逐漸消亡和一級學科霸主地位的漸進鞏固是同時發生的。二級學科專業地位的變遷還與同步推進的本科專業目錄的修訂互相影響。本科專業目錄的修訂確立的“門類-專業類-專業”三層結構與研究生專業目錄的“門類-一級學科-二級學科”遙相呼應。曾經是本科教改主流的“大類培養”也無形中影響研究生培養中以“一級學科”為主的申建與評估。1995年10月,國務院學位委員會辦公室發出了《關于準備研討博士生培養方案和修訂專業目錄有關問題的通知》。“1997年頒布的新專業目錄與原1990年的專業目錄相比”,二級學科(專業)由653個減少到381個。1997年,教育部發出《關于進行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修訂工作的通知》(教高〔1997〕13號)。1998年頒布的本科專業種數由504種減少至249種,若對照1983年1039種本科專業,則本科教育的大類培養確是在改革中大踏步前進。由于學科評估在高教事業中的巨大影響,以“一級學科”為單元進行評估的選擇,從根本上直接削弱了二級學科在研究生教育中的專業地位,并逐漸造就了一級學科至高無上的地位。專業沉淪和學科興起的副作用就是專業學科化、研究論文化。這種“學科而不專業”的趨勢因伴隨學科評估的不斷深化和其附加價值的急劇飆升而得到強化,趨同化發展和內卷式比拼使得部委體制大學曾經百花齊放、百舸爭流的系統性提升和整體性發展之局面不再,嚴重影響研究生教育的高質量發展。
(二)學科目錄同樣應首先服務于更好地教與學
專業目錄的學科化和研究生培養的科研化互相造就,對研究生培養中教學質量的影響是非常明顯的。專業學科化、工科理科化、培養科研化、科研論文化和大學趨同化,使得原部委體制大學的特色受到嚴重影響,不符合“雙一流”建設中要求的加快發展、特色發展和高質量發展思路。從研究生教育和學位授予目錄20世紀80年代最初簡稱“專業目錄”到20世紀90年代逐漸簡稱“學科專業目錄”再到2009年通稱“學科目錄”,一直到2022年化稱為“新版目錄”,可以發現研究生教育中二級學科的專業地位和一級學科的主導地位之沉浮更易。實際上,專業目錄服務于人才培養,學科目錄服務于科學研究,學位目錄由于門類全覆蓋已實無存在的必要。一個目錄既作為專業目錄,又作為學科目錄,還作為學位目錄,更作為評估目錄,實有其不可承受之重而名實不符。名實相符的學科目錄包括承載知識為主的《中國圖書館分類法》、生產知識為主的B/T13745—2009《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學科分類與代碼》和探究知識為主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申請代碼(2020年版)》。需要指出的是,高等學校的科研有其區別于產業研究部門和專門研究機構的顯著特征:①教材是重要的科研成果形式;②科研的重要目的是服務立德樹人,對教師而言是提高教學能力,對學生而言是成就專門人才;③科研活動和教學緊密結合,特別是在博士生階段;④在科研和教學沖突時,科研讓位于教學秩序;⑤對科研的評價體系中,人才培養是重要的維度,甚至可以更進一步地講,高校科研的成就在很大程度上需要體現在學生特別是研究生的培養中。學科目錄是學科分化的結果,最初對學科(科學知識)的劃分也有進行分科教學的目的。第一次科學革命以后,科學家從古代亞里士多德傳統百科全書式的學者向更加理論化、專門化、職業化的學者轉變,科學作為無盡的前沿需要更加專注、更加專心、更加專業,科學知識的分化自然形成了同一學術共同體中的交流需要,而職業化人才市場的產生也倒逼高等學校超越以前的通識教育并向醫學、法律和宗教以外更為廣泛的科學領域進軍,以培養職業能力為導向的專業教育于是應運而生。
(三)先進國家研究生專業目錄的地位與作用
先進國家以美國為代表的大專院校(post-secondary education)專業目錄,如CIP(Classification of Instructional Programs)是本科和研究生通用的一份專業目錄,服務于教育統計工作。而博士階段,通常是以《美國博士學位調查》(Survey of Earned Doctorates,SED)為劃分依據。由于美國的學位制度不是國家學位,而是各個學校的學位,因此美國的研究生教育專業目錄與我國相比,其作用和地位不可同日而語。美國的研究生專業目錄是統計性、開放型、個性化的匯編,我國的研究生專業目錄則是指令性、閉合型、同一化的政策。因此,我國的專業目錄在研究生教育中發揮的指導、示范和引領的作用,也需要這一目錄與時俱進、守正創新。早在1980年首次制定目錄時,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將符合國際學術前沿但我國暫無培養單位開設的一些專業也納入目錄,為我國在高科技領域的人才培養指明了方向。
三、寬窄并重和多維并存是更加精準地服務國家戰略需求的必由之路
我國研究生教育專業目錄在改革開放以來的40余年實踐中迭有變更,有力促進了人才培養。當前,新時代發展日新月異,世界新格局隱約成型,“一帶一路”倡議高歌猛進,現代化建設任務依然繁重,這對我國研究生培養中專業口徑的選擇和專業維度的確定提出了更高要求。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對內涵建設和轉型升級提供了新的契機,進一步推動二級學科在研究生教育中的專業地位,不僅有利于專業內涵的充實豐富,對研究生教育的高質量發展也是必然選擇。
堅持人民立場、堅持自信自立、堅持問題導向,是做好一切工作的出發點。研究生專業目錄的優化調整和二級學科的專業地位是廣大培養單位在實踐中感同身受的急迫需求和長期呼喚。二級學科專業地位的衰落促使大量的學科為求生存紛紛去血拼一級學科的地位。這不僅有損學科目錄的嚴肅性,也不利于專業內涵建設。我國改革開放以后向西方發達國家學習了很多高等教育經驗,如大類培養、學科交叉、大口徑建設,有利于我國與國際同行的學術交流并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學科建設。事情的另一面是,發達國家逐漸步入后現代階段,與我國長期處于發展中國家的現實地位和歷史使命迥然不同,對教育的價值、人才的規格與專業的口徑自然各有堅持,這就要求我們以我為主、兼收并蓄地認識二級學科的研究生教育專業地位。
毋庸置疑的是,部委大學體制是催生二級學科專業地位的歷史推手。曾經各部委大學均以直接服務行業建設為主,在推進產學研結合、確立企業創新主導地位和統籌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發展中形成了寶貴的歷史經驗。事實上,現仍屬工業和信息化部的幾所國防驕子的名校之路,依然續寫著部委大學體制直接服務國家戰略需要、系統推進教育科技人才、特色發展倒逼內涵建設的一流篇章。既不以今日之是疑昨日之非,也不以今日之非責昨日之是,是堅持守正創新的辯證法。如鐵道行業的鐵道工程、交通行業的道路工程、水利行業的水工結構,這些都是具有土木工程學科內涵的研究生專業。發達國家已越過大規模建設階段,因此以土木工程作為通用專業勢所必然。但考慮到我國仍然處于發展中國家階段和人類命運共同體塑造階段,各建設行業均持續面臨國內外市場對各專業人才的需求。因此,鐵道工程、道路工程、水工結構和施工管理,這些明顯具有行業依托和市場規模的二級學科研究生專業應當和土木工程這種一級學科確定同樣的地位,而實行寬窄并重和多維并存的方式,是避免一級學科急劇膨脹的必由之路。
以一級學科還是二級學科或是三級學科作為研究生專業,取決于經濟建設和人才市場的需求規模。作為橋梁大國、隧道大國、地鐵大國和海洋大國,我國幅員遼闊、地形復雜、地貌豐富,交通基礎設施建設中對于橋隧專才的巨大而持續的需求,佐證了即使橋梁工程、隧道工程這種三級學科在橋隧名校也有成為研究生專業,并以此進行招生、培養、授位和就業的必要。當然,不太專業的高校以土木工程一級學科進行招生、培養、授位,也并無不可。這再次說明,一級學科、二級學科、三級學科均有成為研究生專業的可能,如何選擇應取決于作為人才培養在人才市場中的地位,而非剛性地全國一個口徑培養出面對不同市場和不同需求的人才(這實際上也很難做到)。
鑒于學科評估在大學發展中的關鍵作用和尊崇地位,可選擇以二級學科為單元進行,評估是推動我國學科建設分類建設、分層評估、特色發展的改革方向。從評估入手,可以引導不同高校在各自的賽道上追求卓越。仍以土木工程為例,其下設三級學科橋梁工程研究生規模分別為500、50和5人的學校,顯然對研究生專業口徑的選擇應是不同的。當然,產品的好壞包括圍繞產品生產的頂層體制和流程機制是否合理,最后的檢驗不是在生產部門,而在最終用戶。人才的質量,最后的評估不是高等學校,而是用人單位。
專業種數在1997年頒布的新專業目錄中只有381個,與原1990年的專業種數的653個相比,可以說是急劇下降。吊詭的是,當時這種向西方先進后工業國家看齊的“以學科為主要維度”的專業結構,不曾預料我國工業化進程突然加快研究生大幅度擴張后對“更加專業”的研究生專業目錄的需求,而顯得過于激進。而以一級學科為評估單元的學科評估及其各領域出于誤解導致的不當甚至極端的評估結果應用,碾壓式地沖擊著二級學科作為研究生教育的專業地位、質量單元和培養單元,使得“后工業學科維度的目錄”難以精準服務“城鎮化、工業化、信息化、智能化”同時并進的經濟社會建設,也制約著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的高質量發展。《教育部財政部 國家發展改革委關于深入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的若干意見》(教研〔2022〕1號)中明確指出,“服務國家戰略需求不夠精準”與“高層次創新人才供給能力不足”“資源配置亟待優化”一起構成了“雙一流”建設中存在的三個主要問題。作為人才培養的基本單元,二級學科作為研究生教育的專業地位的衰變,是人才培養無法精準滿足國家需求的重要原因。專業口徑容許寬窄并重和多維并存,學科評估可以以不同曾經的學科為單元,專業內涵緊緊圍繞學科特色展開,當是研究生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戰略急需。
作者簡介:邱延峻,博士,教授,博導,現任道路工程四川省重點實驗室主任、西南交通大學戰略與學科處處長。邱延峻博士從事教學、科研與管理工作,致力于前沿創新、卓越研究,目前已有百余篇中英文論著發表。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鐵道部、交通部、四川省交通廳等資助的課題研究,在瀝青路面與軌下基礎結構分析、瀝青混合料配合比設計、路面表層力學行為、路基土變形行為以及交通規劃等方面已有二十余年之研究積累。現為《公路交通科技》《交通運輸工程學報(英文版)》《西南交通大學學報》《中外公路》和《Journal of Modern Transportation》等學術期刊編委,ISSMGE委員,ASCE學務委員會國際理事,全國教學指導委員會道路運輸與工程分委員會委員,四川省公路學會副理事長,四川省學術與技術帶頭人等。(西南交通大學土木工程學院教授 邱延峻)
相關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