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光知味,歲月沉香,擦去記憶的灰塵,往事在歷史的星河中閃爍。一些珍藏心底的老物件,承載著對過去的紀念,那是我們投身航天事業的歲月里,賡續奮斗的無言勛章。
1983年4月22日,中國航天科工二院二八三廠成立。1984年1月1日為二八三廠成立后第一個會計起始日。而第1號會計憑證則記錄了企業發展的起點,星星之火由此開始點燃。
翻開這本憑證的第一頁,筆者感慨良多,上面記錄的各項金額數值非常低。另查閱1984年財務年報,二八三廠當年營業收入不到100萬元,收益留成不足千元,固定資產不過幾百萬元,企業經濟總量也很低。回想初建求生存時期,二八三廠只有300多名職工,生產加工設備、辦公場所也十分簡陋。而到了2023年,二八三廠的年營業收入和固定資產原值已經實現了幾何級數量增長。
從篳路藍縷到鑄就輝煌,企業的發展是一代代二八三廠職工艱苦奮斗創造出來的成果,也凝聚著財務人員的心血。41載風雨同舟,一代代二八三廠財務人員用一本本會計憑證記錄著企業的艱辛發展歷程。如今,走進檔案室,會看到一排排會計憑證。1984年全年會計憑證只有40冊,而2023年已達到500多冊,而且每本的裝訂厚度也是當年的2倍多。憑證從少到多,企業實力由弱到強,二八三廠的發展從會計憑證數量的變化可見一斑。
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二八三廠財務人員用雙手將企業發展變遷的每一步真實地予以呈現。伴隨著求生存、打基礎、謀發展、創一流的階段性步伐,二八三廠財務核算手段也在不斷改變。建廠初期,企業財務核算主要是手工編制會計憑證和記錄日記賬、總賬、明細賬等,運算工具主要是算盤。如果財務人員對算盤使用熟練的話,單就加減乘除運算,比計算器慢不了多少,所以大家都喜歡用算盤。不論是手工記賬,還是撥打算盤,都對一次性準確率提出了很高要求,財務人員也正是在這種工作模式下逐漸養成了嚴慎細實的工作作風。
在20世紀八九十年代,蘸水筆是記賬的主要工具,它的筆尖很細,方便在會計憑證和賬簿上書寫數字。但由于筆頭很尖,也容易扎傷自己,很多年長的會計現在還會笑談當年被筆尖誤傷的經歷。為適應時代的發展,提高財務核算效率,20世紀90年代初,二八三廠在資金有限的情況下,仍然撥出專款為財務部門配置了一臺康柏計算機,并安裝了新的財務核算軟件。在那個年代,計算機非常珍貴,所以如同寶貝般被安置在專設的計算機機房里,實行授權進入,每月會安排專人進入機房進行總賬處理。由于計算機只有一臺且只負責總賬業務,所以財務部門各崗人員核算手段仍以手工記賬為主,也以算盤為主要運算工具。
之后,隨著計算機的逐漸普及和財務軟件的快速發展,二八三廠也持續改革財務核算方式。1999年,廠里啟用恒遠財務核算軟件,自此告別了手工記賬的年代,會計憑證均由計算機打印。2007年,廠里啟用用友財務核算軟件,實現了科研、基建、工會多賬套核算并增加了固定資產核算等功能。2018年啟用的業財一體化軟件將業務模塊與財務融合,實現了項目閉環管理,在提高工作效率的同時,亦提高了獲取業財數據的及時性、準確性和可溯性。在此核算方式的應用下,廠里的大量集成會計憑證由系統自動生成,不用財務人員記錄,大幅度減輕了核算工作量,也使財務人員的職能從財務核算轉變成財務管理。
從手工記賬到業財融合,一次次變革、一次次創新,二八三廠的財務人員經受住了時代的考驗,并且勇敢面對后續挑戰。他們堅守初心,全力保障企業資金安全;他們真誠團結,發揮團隊智慧和力量攻堅克難;他們務實奮斗,促進業務長期有效增長和穩健發展;他們守正創新,為企業提供高質量財務信息和解決方案;他們追求卓越,努力成為企業價值的整合者與財務領域值得信賴的伙伴……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未來,二八三廠財務人員將以實際行動持續助力企業高質量發展。
(作者:中國航天科工二院二八三廠 劉聯富)
相關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