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22個世界知識產權日即將到來之際,4月22日,2022年閔行區“4.26”世界知識產權日主題宣傳活動,以“全面開展知識產權強國建設新征程“為指導思想,聚焦疫情危機下中小企業的知識產權發展之道,圍繞“IP助力企業共克時艱難”主題,在中企視訊《知新大講堂》頻道獨家直播,阿基米德“知·質”電臺欄目同步直播。
本次活動由上海市閔行區人民政府聯同上海市知識產權局、上海市閔行區市場監督管理局(知識產權局)、上海市閔行區知識產權協會、上海知識產權園共同舉辦,中國企業報(中企視訊)提供媒體支持。上海市閔行區市場監督管理局二級調研員尹斌、上海段和段律師事務所高級合伙人郭國中分別主持會議主題分享和圓桌討論。

活動邀請來自檢察院、高校、企業和服務機構代表從不同視角和立場,闡述涵蓋知識產權創造、運用、管理、保護和服務全鏈條的觀點和舉措,助力閔行區中小企業共渡難關。上海市閔行區檢察院副檢察長張晨、同濟大學上海國際知識產權學院教授許春明、郭國中律師分別以“疫情下的企業知識產權布局”、“抗疫居家辦公下的企業商業秘密保護對策”和“由科技戰‘疫’看企業技術創新和知識產權保護”等主題分享各自觀點和專業解讀。廣為電器集團董事長范曄平、星際光(上海)實業有限公司研發副總裁施敏作為中小企業代表,結合自身實際,分享“變局中開新局”的知識產權保護戰略舉措。

知識產權強國建設需完善上層建筑 保護知識產權已然成為國家戰略,《知識產權強國建設綱要(2021-2035年)》指出,到2025年,知識產權強國建設取得明顯成效,每萬人口高價值發明專利擁有量達到12件;到2035年,中國特色、世界水平的知識產權強國基本建成。許春明表示,實施知識產權強國戰略,是回應新技術、新經濟、新形勢對知識產權制度變革提出的挑戰,加快推進建設中國特色、世界水平的知識產權強國,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更為安全的發展,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
知識產權強國建設的重大意義在于保護知識產權,就是保護創新,許春明認為,要實現這一目標,首先需要建設面向社會主義現代化的知識產權制度;構建支撐國際一流營商環境的知識產權保護體系;健全建立創新發展的知識產權的市場運營機制;構建便民利民的知識產權公共服務體系;完善知識產權高質量發展的人文社會環境;深度參與全球知識產權治理。
同時,知識產權強國建設離不開司法保護,張晨從基層檢察院的視角提出,打擊抄襲就是保護創新,打擊仿冒就是保護誠信經營,在打擊過程中同樣要鼓勵創造。張晨認為,如果缺乏知識產權保護,知識產權創新投資將無人問津,國家所期待的制造業向高附加值鏈條邁進將無法實現。“推動知識產權高質量發展是保持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必然要求,保護每一個市場主體的知識產權,意義在于鼓勵他們創造更多戰略資源,打造更強大的競爭力。”
知識產權保護需要三方共同發力 對于企業而言,創新和知識產權保護是提升自身實力、搶占市場先機的關鍵,范曄平總結經驗表示,知識產權與企業生存息息相關,不尊重知識產權將面臨“滅頂之災”,而在企業遭受困境時刻,創新和保護是立于不敗之地的“法寶”。
施敏所在企業同樣遇到了相關知識產權侵權困擾,其團隊曾在全技術路徑布局專利的過程中,收到了海外方面的律師函,要求停止研究、宣傳、生產和銷售。“基于此前準備工作充分,如合作合同正常簽署、專利提前布局、深入研究專利陷阱等,經過反復論證后,對方企業放棄追究。”施敏說,“關鍵在于,除了對方申請專利的技術之外,我們已經把這項技術將來的研發路徑、產品路徑等專利申請妥善。”施敏建議,企業在全面布局專利的同時,應深入梳理相關技術在各環節中擁有的專利壁壘,避免“踩坑”。
“打鐵還得自身硬。”許春明談到,自救經營是主要,除了政策引導支持,如上海出臺11條知識產權工作舉措,全力抗疫情助企業促發展,更重要的是,企業要提升知識產權和法務人員的專業能力,規范使用宣傳語等。“雪中送炭只是寒冷時期的一點溫暖,若要陽光燦爛,還得自己耕作播種,才能夠真正走向陽光燦爛的春天。”許春明說道。
尹斌表示,企業在知識產權運營管理過程中,需要司法、行政、企業三者有機結合,才能形成有效、精準的知識產權保護體系,彌補中小企業在這一方面的短板,取得在技術突破的基礎上形成有效保護,形成產品開發、市場開拓、廣告宣傳良好環境,助力企業打造品牌影響力。
“目前,中國已經全面開啟知識產權強國建設新征程,而新征程的開啟一定以知識產權作為重要的基石。”郭國中最后說道,“練好知識產權內功,復產復工才能夠百毒不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