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制造強市”堅實的工業底盤正在成為先進制造業集群厚植的沃土。在蘇州、西安,龍頭企業、專精特新企業集聚,技術、人才資源豐富,為培育先進制造業提供了得天獨厚的優勢。多個先進制造業集群“茁壯成長”,不僅加速突破“卡脖子”難題,還將多個產業創新集群串珠成鏈,為產業發展提供海量的應用場景,提高了產業鏈供應鏈韌性,成為推動產業邁向中高端的強勁引擎。
西安:先進制造業牽引區域增長
記者 董道勇 雷肖霄?
發展先進制造業集群,是推動產業邁向中高端、提升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的重要抓手。今年上半年,西安高新區緊抓“雙中心”核心區建設機遇,聚焦汽車、電子信息、智能制造、生物醫藥及新能源新材料等五大支柱產業,大力推動先進制造業發展,持續提升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效果,實現生產總值1614.72億元,同比增長8.4%,區域經濟發展含“新”量持續提升。
支柱產業穩健發展
作為西安先進制造業和高新技術產業高地,西安高新區持續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現代化產業體系。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西安高新區先進制造業發展穩健,汽車、電子信息、智能制造、生物醫藥及新能源新材料等五大支柱產業的引擎作用充分凸顯。
2021年以來,西安高新區將新能源汽車產業作為五大支柱產業之一,加速加力布局新能源汽車及其相關配套產業,聚合產業發展勢能。今年上半年,西安高新區汽車制造業產值同比增長48.6%,新能源汽車產量實現36.85萬輛,同比增長23%。以比亞迪為例,目前在西安已形成年產60萬輛新能源汽車的規模,12GWh電池項目正加緊建設,建成后高新基地將達42GWh電池產能。
除比亞迪以外,西安高新區還吸引了三星環新、眾迪鋰電池、航天民芯等一批專精特新企業,形成一定規模的產業集聚區。依托完備的新能源汽車產業鏈,這里正成為新能源汽車領域先進制造業集聚發展的領頭羊、企業創新創業的加速器。
今年上半年,西安高新區光電子信息產業繼續保持向上發展勢頭,與汽車產業形成“雙翼”發展的格局。其中,三星12英寸閃存芯片一二期項目月產能達26萬片;奕斯偉一期三階段項目實現滿產,月產量達50萬片……
在先進制造集群方面,今年上半年,德國BBS集團中國區西安研發中心項目、中熔電氣三期擴產項目順利簽約,漢唐森源研發基地、增材制造產業園項目進展順利……眾多項目落地持續為西安高新區產業高質量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科創勢能加速釋放
今年上半年,西安高新區著力培育科技型創新中小企業,大力提升技術轉移轉化效率,圍繞“新型研發機構-科學園-科學城”的創新平臺體系,加快實施39個“科創高新”項目,科創勢能加速釋放。
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西安高新區新增科技型中小企業3438家,同比增長超40%;完成技術合同交易額720億元,同比增長12.7%;培育入庫國家高新技術企業1500余家;儲備各類上市后備企業195家。
產業發展離不開從實驗室樣品到工廠產品的最后一躍。今年上半年,西安高新區持續做強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成立全市首家醫療器械領域概念驗證中心,助力創新主體跨越科技成果轉化瓶頸。目前,西安高新區已聚集重點實驗室、工程技術中心等市級及以上創新平臺210家,以企業為主的創新平臺146個,多層次創新平臺體系加速成型。
企業科技創新離不開高新區優質的科創生態氛圍。今年以來,西安高新區“科創九條”政策預計兌現資金5億元,惠及企業7000余家;布局高新區產業引導基金,撬動基金總規模114.7億元;成功發行技術交易產權ABS項目,落地技術研發信用貸,為企業創新提供資金支持。
惠企政策精準落實
產業集聚的背后離不開高效的服務供給。今年上半年,西安高新區全力推動退稅、減稅、降費等各項政策精準落實,惠企政策精準落實順暢無阻,助力各類經營主體健康發展。
今年上半年,西安高新區累計為4000余家市場主體兌現“三次創業”惠企資金超4億元;累計為1000余家企業兌付“免申即享”等政策資金1.62億元;落實階段性降低社保費和緩繳政策共6.18億元,惠及企業3萬余戶。
在提升服務方面,今年上半年,西安高新區通過持續深化“分級分類審批”“聯合驗收”“多測合一”等改革舉措,完成低風險項目“告知承諾制”審批項目36件,一般風險項目“容缺受理+告知承諾制”156件,進一步提升工建審批效率。例如,鉑力特金屬增材制造大規模智能生產基地項目從拿地到動工10天辦結,重點項目落地跑出“高新加速度”。
此外,今年上半年,西安高新區持續加快推進7個方面、239個項目,全面提升城市公共服務供給。其中,位于都市創新片區的兒童醫院已建成運營,魚化衛生服務中心已開工建設,國際會議中心二期、瑞鄰中心、夏中心等7個項目加快推進,公共設施更加完善,產業布局更加豐富。一系列舉措為西安高新區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以創新驅動推進高質量發展匯聚起澎湃動能。
蘇州:集聚資源壯大先進制造業
記者 劉巍巍
納米新材料、生物醫藥及高端醫療器械、高端紡織三個產業集群入選國家先進制造業集群名單,數量約占全國的1/15;401家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數量位列全國第四;今年上半年裝備制造業實現產值6910.4億元,同比增長9.3%,高新技術產業產值1.12萬億元,占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比重的53.7%……這些數據彰顯出經濟大市蘇州先進制造業的硬核實力。
近年來,蘇州聚焦電子信息、裝備制造、生物醫藥、先進材料四大主導產業及25個制造業細分優勢領域,集聚資源要素、厚植創新生態、壯大產業創新集群,奮力描繪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體系現代化新圖景。
錯位布局 集群成勢
當前,基于第三代半導體氮化鎵材料的半導體激光器總體市場需求超過百億元,且呈現高復合增長趨勢。然而,長期以來,我國氮化鎵激光器芯片幾乎全部依賴進口。如今,這一局面將被打破。
在7月初舉行的2023年慕尼黑上海光博會上,蘇州長光華芯光電技術股份有限公司(下稱“長光華芯”)與中國科學院蘇州納米技術與納米仿生研究所(下稱“中國科學院蘇州納米所”)簽署合作協議,雙方共同成立氮化鎵激光器成果轉化和產業化平臺公司,加速國產氮化鎵激光器芯片落地。
長光華芯董事長、總經理閔大勇介紹,新公司預計今年底完成藍光、綠光芯片產品的工程樣片和種子客戶驗證,明年建成國內最大的氮化鎵激光器芯片量產線并實現全系列產品量產出貨。
本次合作的達成,是蘇州先進制造業集群統籌布局、聯動發展的生動縮影之一。中國科學院蘇州納米所代表的是以蘇州工業園區為主要集聚區的蘇州納米新材料產業創新集群,總體規模約占全國的30%,擁有納米新材料產業核心企業近600家,2022年產值規模達1460億元。
長光華芯則是以蘇州高新區為主陣地的光子產業創新集群核心企業,其高功率半導體激光芯片市場占有率位居國內第一。2022年,蘇州光子產業產值規模達3600億元。
2022年初,蘇州市委市政府以“一號文件”形式出臺推進數字經濟時代產業創新集群發展的指導意見,聚焦電子信息、裝備制造、生物醫藥、先進材料四大主導產業和光子產業、集成電路等25個制造業細分優勢領域,高水平構建一批具有蘇州特色的先進制造業集群。蘇州下轄10個區域板塊,聚焦各自產業特色選準發力方向,既有聯動、亦有錯位。
昆山市打造新一代信息技術、裝備制造、小核酸及生物醫藥三大先進制造業集群;張家港市培育以新能源、特色半導體、智能高端裝備三大產業為引領的高水平創新集群;太倉市依托西北工業大學長三角研究院等科創平臺,推動航空航天、新材料、創新藥物及器械等產業創新集群發展;吳江區以化纖面料為切入點,構建高端紡織先進制造業集群,涌現出恒力集團、盛虹控股集團兩家世界500強企業。
一年多來,蘇州先進制造業集群成勢,電子信息、裝備制造、先進材料三個萬億級產業持續攀高,集成電路、新型顯示、光子、汽車整車、電子及零部件等多個千億級產業加速崛起。
抱團攻關 補鏈強鏈
蘇州集聚了16萬多家工業企業,其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超1.3萬家,涵蓋35個行業大類、172個行業中類和513個行業小類,是我國乃至全球工業體系最完備的城市之一。蘇州科技大學商學院教授王世文說,堅實的工業底盤為蘇州培育先進制造業集群提供了得天獨厚的優勢,在抱團攻關、補鏈強鏈、數實融合上發揮重要作用。
2022年以來,蘇州以關鍵重要技術攻關為牽引,建設了約50個“龍頭企業牽頭、高校院所支撐、各類創新主體相互協同”的創新聯合體。抱團攻關,成為蘇州先進制造業集群發展新常態。
細胞培養一次性反應袋是單克隆抗體藥物生產的關鍵設備,過去依賴進口。材料科學姑蘇實驗室與信達生物制藥(蘇州)有限公司(下稱“信達生物”)聯合研發,通過改進膜材料與結構攻克反應袋關鍵材料制備難題,產品在信達生物成功應用后,開始面向全行業大規模推廣。
蘇州市科技局局長徐積明表示,集群是創新的最佳組織形態,抱團攻關強化了資源整合和成果轉化能力,有助于構建以企業為主體的產業創新體系。
先進制造業集群的“茁壯成長”不僅突破了多個“卡脖子”難題,還串聯起多個產業,提高了產業鏈供應鏈韌性。
蘇州納微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從事高性能微球材料產業化。10多年來,創始人江必旺帶領團隊攻破技術難關,開發出世界首創的單分散硅膠色譜填料,應用在生物制藥、平板顯示、醫療診斷等領域,扭轉了長期由國外企業把持產業的“卡脖子”局面。江必旺說,高性能微球國產化,降低了我國高端生物制藥成本,增強了產業鏈的安全可靠性。
光子產業是現代化產業體系的“關鍵少數”,對電子信息、裝備制造、生物醫藥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及元宇宙等未來產業具有極強的賦能作用。蘇州光子產業如同一條隱形動脈,不僅將多個產業創新集群串珠成鏈,還獲得了自身發展所需的海量應用場景。
位于蘇州市相城區黃埭鎮的蘇州歐菲光科技有限公司智能車載攝像頭生產車間內,多臺自動化設備有序運轉,一派繁忙景象。這家布局汽車電子、智能駕駛、車聯網等產業領域的先進制造業企業,得益于自動化設備的有效運用,生產效能大幅提升,年產駕駛配套攝像頭400多萬套。
蘇州計劃用三年時間(2021年-2023年)實現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數字化改造全覆蓋。截至2022年底,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智能化改造和數字化轉型覆蓋面達92.9%,擁有國家級智能制造示范工廠4家、省級智能工廠24家、全球“燈塔工廠”6家。
整合要素 涵養生態
發展壯大先進制造業集群,要素整合和生態涵養缺一不可。
國家第三代半導體技術創新中心獲批建設兩年多來,聚焦第三代半導體關鍵核心技術和重大應用方向,形成了以“設備輔材-襯底外延-器件”為核心、以下游應用為支撐的完整產業鏈,在國際上率先突破6英寸單晶襯底等前沿技術。
國創中心釋放創新動能,是蘇州引育重大科創平臺賦能先進制造業集群建設的鮮明注腳。蘇州搭建材料科學姑蘇實驗室、長三角先進材料研究院等重大創新載體,建好用好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創新發展試驗區、國家生物藥技術創新中心等平臺,并與260多家國內外高校院所合作,為產業發展提供基本的創新工具,助力創新鏈與產業鏈深度融合。
資本是構建創新生態的源頭活水,為先進制造業集群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今年6月,坐落于蘇州高新區楓橋街道的阿特斯陽光電力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下稱“阿特斯”)登陸上交所科創板,蘇州科創板企業數量達到50家,約占全國的10%。科創板“蘇州軍團”有著鮮明的先進制造業集群標簽,如“激光芯片第一股”長光華芯、“中國機器視覺第一股”天準科技、“機器人關節第一股”綠的諧波等,阿特斯則是全球領先的太陽能光伏組件制造商和太陽能整體解決方案提供商。
為鼓勵先進制造業企業擁抱資本市場,蘇州出臺促進企業利用資本市場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意見,推出“育林計劃”“參天計劃”,并為優質科創型、創新型企業提供從上市培育到上市后做優做強的全周期扶持。
蘇州還設立專項科創投資基金,為先進制造業企業提供風險投資、股權投資等多業態支持。
蘇州默迪夫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下稱“默迪夫生物”)專注多肽細分領域,服務全球客戶超400家。今年,默迪夫生物總部及多肽研發生產基地在蘇州滸墅關落成,預計2024年營收可達1億元。
默迪夫生物執行總裁李樂說:“早在2021年,處于初創期的企業獲得滸墅關牽頭成立的融晟基金投資近2500萬元,解資金短缺之急。”
目前,蘇州備案私募基金超過2400只,管理基金總規模超過8000億元。
引進一個人才、創辦一家企業、帶動一個產業。一直以來,蘇州把人才作為推動產業創新發展的“第一資源”,努力打造高水平人才集聚平臺。通過創辦蘇州國際精英創業周,蘇州累計吸引4萬多名全球高端人才參會,落戶項目近1.1萬個。目前,蘇州人才總量超370萬,高層次人才總量超38萬,連續11年入選“外國專家眼中最具吸引力中國城市”,連續3年獲評“中國最佳引才城市”。
相關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