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值佳節,廣東觀音山國家森林公園(以下簡稱東莞觀音山)已早早“換”上紅衣,通道兩旁燈飾華麗奪目,鮮艷的紅旗與燈籠將景區裝點得如詩如畫,洋溢著濃厚的節日氛圍。
站在新中國成立75周年這一新的歷史節點,回望過往的奮斗歷程,東莞觀音山始終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不斷拓寬“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的轉化路徑,實現了從“荒山”到“青山”的華麗轉變,交出了一張張令人滿意的“綠美答卷”。
東莞觀音山“國慶節歡樂游園薈”“慶國慶文藝匯演”活動將于國慶期間舉行
織密“綠屏障”,“增護”并舉筑牢生態底色
地處廣東省東莞市樟木頭鎮的東莞觀音山,有著“森林氧吧”“城市綠肺”之稱,四季常綠,季季花開,每年吸引著約130萬國內外游客紛至沓來。
撫今追昔,早在25年前,這里還是滿目瘡痍的“荒山”。
“20世紀90年代,大家的環保意識非常薄弱,將打造生態公園作為自己的事業,不僅是在孤軍奮戰,更與時代發展顯得格格不入。”東莞觀音山管委會主任陳景玉表示,讓東莞從旅游出發地變成旅游目的地,我們經歷了漫長歲月。
為讓“荒山”披上“綠裝”,東莞觀音山下了很多“苦功夫”。
成立初期,東莞觀音山便將“環境保護”當作景區發展命脈,根據不同區域的地形、土壤等條件,制定科學合理的造林方案,因地制宜種植植被,增加森林面積和植被覆蓋度,為生態環境的持續改善提供基礎。如今,國家一級保護植物金茶花、侏羅紀蘇鐵蕨、野白桂、野山茶、野龍眼等植物遍布園區。
“增綠”難,“護綠”更難。陳景玉介紹,東莞觀音山構建專業護林體系,設立專門護林部門,對森林資源進行專業管理和保護,同時加強對水資源的保護和管理,確保為動植物提供的水質清潔,為增強公眾的生態保護意識,景區每年都會舉辦各種各樣的生態保護活動,吸引越來越多人自發性參與環境保護。
“擅自采伐、改變生態公益林為商品林等等行為,像這種不重視生態保護,短時期內可以獲得一定的經濟利益,但從長遠發展來看,會導致生態惡化、資源枯竭,最終影響經濟可持續發展。”陳景玉說。
積跬步以至千里。隨著生態保護工作不斷深化,東莞觀音山景區森林覆蓋率達92%以上,一幅生態秀美的畫卷在粵港澳大灣區徐徐展開,為“兩山”轉化夯實綠色基底。
打好“組合拳”,“四產融合”加快生態價值轉化
朝著東莞觀音山景區邁進,景區門樓鐫刻的“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幾個醒目的大字便映入眼簾,往景區里走,綠樹叢中掩映著別致的“觀音山像”和“見龍”景觀。
東莞觀音山景區“見龍”景觀
“綠水青山蘊含著巨大的經濟價值。”陳景玉表示,為將“綠水青山”轉變為“金山銀山”,東莞觀音山探索出“四位一體”的生態資源轉化路徑,統籌推進生態保護與文化、旅游、體育、健康產業齊頭并進,積極調動各方資源力量將生態產業化走深走實,實現各方共享共贏。
依托自身豐富的森林資源和獨特的自然景觀,東莞觀音山打造了一系列具有吸引力的景點。文創市集、魁星苑、月老臺、見龍、七星橋、萬福長廊、三寶天梯、鵲橋、同心鎖等景點不僅讓游客欣賞到東莞觀音山的美景,也成了東莞觀音山生態旅游的“金名片”。
豐富的自然資源讓東莞觀音山具備得天獨厚的科普教育功能。東莞觀音山以古樹博物館為切入點,向東莞市中小學生及廣大游客開展公益科普教育活動,全面展示古樹在人類生活、科學研究、生態保護等方面的重要意義,增強公眾的環保意識和科學文化素養。
“近年來,約800位著名作家到東莞觀音山采風、植樹、調研。”陳景玉提到,東莞觀音山堅持“生態建園、文化立山”的經營理念,每年舉辦近百場各種富有特色的文化活動。
為了滿足90后、00后新生消費群體體驗,東莞觀音山根據不同季節時令特色,舉辦了花朝節、狀元文化節、姻緣文化節、仙俠游、迎新登高節等一系列符合年輕人需求的文旅活動,體驗式、沉浸式文旅場景搭建起古今“對話”橋梁,將“高大上”的傳統文化“下沉”到年輕群體。
陳景玉介紹,隨著大家對健康的重視,東莞觀音山開始向體育賽道發力。連續舉辦11屆的東莞觀音山登山大賽已經成為粵港澳大灣區群眾性參與的標志性體育賽事之一。
“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據悉,東莞觀音山從“荒山”變為國家級森林公園,直接為社會提供300多個就業崗位,間接為社會提供1萬多個就業崗位,逐年增加的游客更直接給當地居民帶來可觀的旅游收入,推動了周邊餐飲、住宿、交通等相關產業的發展和轉型升級,服務質量和服務水平不斷提高,極大增強了當地居民對家鄉的認同感和自豪感,促進當地經濟繁榮。
櫛風沐雨秉初心,砥礪奮進續華章。以“兩山轉化”為目標,東莞觀音山走出發展“新路子”,實現了生態產業化和產業生態化有效轉換。“作為綠水青山的‘守護者’和‘受益者’,未來,東莞觀音山將錨定康養領域持續發力,努力將景區打造成集森林康養、文化體驗和姻緣許愿為一體的文旅項目綜合體。”陳景玉說。
相關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