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高人民法院10月10日發布《關于優化法治環境 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壯大的指導意見》,同時發布一批涉民營企業產權和企業家權益保護再審典型案例,進一步完善司法政策、嚴格審判監督,引導民營企業和企業家守法合規經營,推進民營企業在法治軌道上健康發展。
最高人民法院審監庭庭長胡仕浩在回答中國證券報記者關于“降低企業維權成本”的提問時表示,目前,最高人民法院和全國工商聯建立了“總對總”的訴調對接平臺,創新了“在線調解”的新機制、新模式,起訴到人民法院的民商事糾紛,人民法院可以委派商會調解組織開展訴前調解,這將進一步提升糾紛化解效率,降低企業維權成本。
主要內容
制訂司法解釋加大對民營企業工作人員腐敗行為懲處和追贓追繳力度
依法規制民間借貸“砍頭息” “高息轉本”等亂象
降低民營企業的融資成本
加強對平臺企業壟斷的司法規制
依法打擊虛假宣傳、商業詆毀等不正當競爭行為
加強對民營經濟主體合法權益的保護
“今年7月14日,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關于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壯大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釋放出增強民營企業家信心、鼓勵民營經濟發展壯大的積極信號。”最高人民法院民二庭庭長林文學介紹,《指導意見》堅持問題導向,從六個方面對審判執行工作提出了明確要求,用27個條文對中央《意見》中的19項內容進行了落實和細化。
其中,《指導意見》針對社會關切的焦點問題,提出了5條更為細化的司法政策。加強對民營經濟主體合法權益的保護,制訂司法解釋加大對民營企業工作人員腐敗行為懲處和追贓追繳力度,健全常態化冤錯案件糾正機制,依法保護民營經濟主體申請國家賠償的權利。嚴格區分經濟糾紛與違法犯罪,嚴格規范采取刑事強制措施的法律程序。加強對當事人、案外人合法權益的保護,盡可能減輕追贓追繳財產等司法活動給民營企業和其他相關案外人的生產經營帶來不利影響,暢通案外人在刑事追贓追繳程序中表達訴求的渠道。特別強調了對民營企業和企業家人格權的保護,充分發揮人格權侵害禁令制度功能,及時制止侵害人格權的違法行為。對于故意誤導公眾、刻意吸引眼球的極端言論行為,利用互聯網、自媒體、出版物等傳播渠道,對民營企業和企業家進行詆毀、貶損和丑化等侵權行為,要予以嚴厲打擊,切實營造有利于民營經濟發展的社會輿論環境。強調在做好涉案企業刑事合規改革的同時,積極延伸司法職能,在民商事、行政、執行過程中引導企業守法合規經營,強化防范法律風險、商業風險意識,推進民營企業在法治軌道上健康發展。
《指導意見》結合當前民營經濟發展需要,提出了10條司法舉措。強調依法保障市場準入的統一,遏制濫用行政權力排除、限制競爭行為。加強對平臺企業壟斷的司法規制,依法打擊虛假宣傳、商業詆毀等不正當競爭行為。進一步加大知識產權保護力度,激發民營企業和企業家原始創新活力和創造潛能。針對惡意“維權”侵犯民營企業合法權益、擾亂正常市場秩序行為,以及利用虛假、惡意訴訟侵害企業和企業家合法權益的行為,要依法予以嚴厲打擊。強調既要以司法手段推動政府機關、國有企業和事業單位誠信履約以維護民營企業合法權益;也要推動民營企業依法誠信規范經營,引導企業家遵紀守法,積極履行社會責任,弘揚企業家精神。針對陷入困境的民營企業,要求完善相關重整機制和配套制度,加大挽救力度,推動有效化解民營企業債務鏈條。
《指導意見》還結合審判工作實際,提出了5項司法保障措施。強調有效拓寬中小微民營企業融資渠道,依法規制民間借貸“砍頭息”“高息轉本”等亂象,降低民營企業的融資成本。依法確認民營企業為吸引人才在勞動合同中約定股權激勵、年薪制等條款的法律效力,依法保障靈活就業和新就業形態勞動者權益,引導民營企業與勞動者構建和諧勞動關系。強調規范股東行為,依法追究控股股東、實際控制人實施關聯交易“掏空”企業、非經營性占用企業資金、違規擔保向企業轉嫁風險等濫用支配地位行為的法律責任,以法治手段破解“代理成本”問題,提高“內部人控制”的違法犯罪成本,維護股東所有權與企業經營權分離的現代企業管理制度。強調促進民營企業綠色低碳發展,引導企業有序開展節能降碳技術改造、積極參與推進碳達峰碳中和目標任務等。強調通過健全國際商事糾紛多元化解決機制,推動最高人民法院國際商事法庭高質量發展等舉措,為民營企業“走出去”提供強有力的司法保障。
降低企業維權成本
胡仕浩在回答中國證券報記者關于“降低企業維權成本”的提問時表示,2020年,最高人民法院和全國工商聯共同發布《關于建立健全人民法院與工商聯溝通聯系機制的意見》,規定工商聯可依法向人民法院反映民營企業和企業家的司法訴求,及時提供涉產權冤錯案件等工作線索。
7月31日,最高人民法院院長張軍出席了全國工商聯主辦的“第五屆民營經濟法治建設峰會”并講話強調“三個做實”:要做實依法保護,加大涉企積案清理力度,以法治的確定性穩定市場預期、增強發展信心;要做實全面平等保護,充分激活釋放民營經濟發展動力;要做實涉案企業合規改革,讓民營經濟發展之路走得穩走得遠。在前四屆的峰會上,最高人民法院主要領導都出席會議亮明了人民法院依法保護民營經濟發展壯大的司法態度。目前,在最高人民法院和全國工商聯的帶動影響下,全國各級人民法院也紛紛結合本地實際,與工商聯建立溝通會商機制,以實實在在的舉措服務和支持民營經濟健康發展和民營經濟人士健康成長。
胡仕浩介紹,2019年1月14日,最高人民法院與全國工商聯聯合發布了《關于發揮商會調解優勢 推進民營經濟領域糾紛多元化解機制建設的意見》,人民法院積極支持商會調解組織依法調處民營企業之間的商事爭端和企業內部的勞動爭議,法院對依法調解達成的調解協議予以司法確認,減少其再到法院打官司的訴訟成本,包括時間成本和經濟成本。目前,最高人民法院和全國工商聯建立了“總對總”的訴調對接平臺,創新了“在線調解”的新機制、新模式,起訴到人民法院的民商事糾紛,人民法院可以委派商會調解組織開展訴前調解,這將進一步提升糾紛化解效率,降低企業維權成本。
相關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