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位于集美的德邦廈門產業園,幾十輛貨運車集結,工作人員正忙著對快遞包裹卸車分揀。看著眼前繁忙有序的場景,德邦快遞福建區公共事務負責人饒海燕由衷地說:“項目落地廈門后,無論是開工速度,還是當前發展,都超出預期,我們深深感受到了廈門對企業發展的重視和支持。”
該項目從備案到竣工驗收審批,總用時25個工作日,從拿地備案到開工總審批用時11.5個工作日,創下德邦集團在全國范圍內從拿地到開工的最快紀錄。
這是廈門推動改革與發展深度融合,高效聯動的生動縮影。
改革是發展的不竭動力,這座城市的改革熱度始終激昂。經第三方評估,廈門改革熱度穩居全國19個副省級及以上城市前列。
挺進“深水區”、勇闖“無人區”。圍繞改革,廈門持續發力,在一次次“摸著石頭過河”中,形成一大批具有廈門辨識度的改革創新經驗,并在全國全省復制推廣。創新“財政政策+金融工具”,經驗做法獲國務院辦公廳通報表揚;全國首創營商環境監督聯系點,率先全國出臺實施數字化營商環境提升方案;全國首創“e政務”自助服務新模式;以“廈門模式”為藍本的工程建設審批改革全國推廣……
聚焦科技創新引領、要素市場化配置、國資國企改革、城市建設投融資體制改革、營商環境改革、制度型開放、公共服務擴容提質等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攻堅突破,廈門加快構筑以制度創新為核心的新時代特區發展新優勢,奏響了以改革促發展的時代強音。
以改革的思維和創新的辦法解決問題、突破瓶頸、打開局面。日前發布的《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支持福建探索海峽兩岸融合發展新路 建設兩岸融合發展示范區的意見》提出,“支持廈門開展綜合改革試點,以清單批量授權方式賦予廈門在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上更大自主權。”廈門將以綜合改革引領全面深化改革,為中國式現代化探索試驗、探路先行,在勇擔國家使命中不斷創造新的發展機遇。
改革的深度
“放管服”提效能
和德邦快遞一樣,瀚天天成對“廈門速度”同樣深有感觸。
瀚天天成“6-8英寸SIC外延晶片研發及產業化項目”,從立項到開工僅用時23天,比改革前同類型、同規模的建設項目平均用時縮短207天,再次刷新工業廠房的建設速度。
每快一步,都是自我施壓、刀刃向內。解放思想、打破藩籬,廈門縱深推進“放管服”改革,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不斷突破。
工程建設項目審批被視為“審批第一難”,廈門市審批管理局有關負責人介紹,廈門依托“多規合一”改革成果大膽探索,把繁雜的項目審批“長征圖”整合為4個并聯審批階段,主流程申報材料減幅達91%,全流程審批時限減幅77%。以“廈門模式”為藍本的改革被國務院認可并作為統一標準在全國復制推廣。
改革是奔著問題去的。
“公司名稱變更了,公司在廈門的99家分公司營業執照等各類證照的企業名稱都要隨之變更。”今年9月,康佰家醫藥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質管部經理謝華清遇到了難題。每家分公司涉及營業執照、食品經營、藥品經營等五類證照變更,“想想都覺得壓力大”。
2023年9月5日,謝華清前往廈門市市場監督管理部門進行咨詢辦理,工作人員靠前指導,建議其通過“一件事”辦理。“僅需提交營業執照變更材料,然后在“一件事”集成套餐表勾選對應需要變更的許可證事項,這省了太多事了。”他喜出望外。通過“一件事”辦理,康佰家公司共減少提交396份申請材料。截至目前,市市場監管局已推出11個“一件事”主題集成服務,融合64個行政審批事項,累計完成“一件事”套餐服務約23萬件。
伴隨“放管服”改革走深走實,如今,在廈門,審批服務事項網上可辦率達100%,154項“秒批秒辦”。在2023省級政府和重點城市一體化政務服務能力評估中,廈門“服務成效度”“事項覆蓋度”指標進入全國前十。
改革的廣度
營商環境強優勢
作為營商環境“優等生”,廈門如何進一步在“營商”中“贏商”?改革思路是關鍵。
在廈門,營商環境改革始終與經營主體的實際訴求“同頻共振”。
當前,智能汽車行業發展迅速,為更好開拓市場,廈門雅迅網絡股份有限公司加大技術改造和研發創新力度,面臨較大的資金需求。廈門市財政局推出的技術創新基金,及時為企業提供了超1.2億元的低成本貸款。“公司只需付年利率2%的成本,就能獲得銀行貸款,這筆資金既有力支持了企業發展,也讓我們更堅定了信心和底氣。”雅迅網絡副總經理喻蕓說。
規模300億元的技術創新基金是廈門“財政政策+金融工具”系列政策之一。按照系統集成式財政管理改革的思路,廈門已撬動超800億元金融資金“精準滴灌”支持企業發展,惠及企業超1萬家,帶動企業增資擴產和研發投入超1000億元,每年將為企業節約成本近20億元。相關做法被國務院辦公廳通報表揚。
經營主體的感受,是衡量改革的試金石。在廈門市工信局內,工作人員對照著“2023年度廈門市成長型中小企業和專精特新企業貸款貼息項目”企業名單核實無誤后,點擊一鍵發送。下一秒,廈門市鑫金誠裝飾材料有限公司有關負責人的手機上,便彈出來一條短信。根據短信提示,他“一鍵領取”了貸款貼息,不禁說: “簡便、快捷,為政府部門點贊!”
過程無感、結果有感。廈門大力推廣“免申即享”“即申即享”,今年來兌現政策233個,惠及企業超1萬家。
緊盯先進城市最優做法,以改革創新為抓手,以數字化為突破口,廈門形成“系統謀劃”“清單改進”“立法保障”“信息化支撐”等推進機制,連續三年在國家發改委營商環境評價中位居前列,18個指標全部獲評“全國標桿”。伴隨《廈門市再創營商環境新優勢助力企業高質量發展行動方案》的實施,廈門營商環境正式進入6.0階段。
一流的營商環境,是最強的“磁力場”。今年截至9月底,全市共新設商事主體12.82萬戶,全市實有各類商事主體90.29萬戶,同比增長8.88%。“營商環境改革向全鏈條化、協同化、精準化深入推進,良好的營商環境成為激發我市市場活力、增強發展動力的制度保障。”集美大學工商管理學院教授、營商環境研究中心主任湯韻表示。
改革的溫度
社會治理增福祉
先診療、后付費。家住蓮前的市民柯小月定期前往廈門中醫院針灸 。“換作以前,要充值繳費兩次,采用信用就醫的話,不用排隊,省時又省力。”廈門在全國首創的“個人信用白鷺分+平臺+金融機構”信用就醫模式,開通人數已超17萬人,節約市民就醫時長超195萬分鐘。
信用是治理之基。作為全國首批信用示范城市,廈門聚焦群眾關鍵小事,創新的“個人信用白鷺分”廈門獨有品牌,累計上線92項信用惠民應用場景,用戶突破291.52萬人。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信用研究所所長韓家平評價道:“廈門持續夯實信用‘治理之基’,打造‘陽光、透明、開放’服務型政府,打造具有廈門特色的信用信息共享平臺,有效提升了企業和群眾的滿意度、獲得感。”
種種改革舉措,映射的是這座城市執政的深層邏輯和價值取舍。
“這里,就是我心中廈門美好的樣子。”上午10點剛過,游客李晨睿挽著好友走進古柏咖啡,點了兩杯冰美式后,徑直走向店外挑個位置坐下。官任社區咖啡一條街的商家,大部分都在店外加了三四張桌子,但都在黃線范圍內整齊擺放。
這條充滿人情味的“文明線”,是城市管理模式創新的生動實踐。廈門著力化解店面經營需求與城市管理要求存在的矛盾,允許沿街店面適當跨店經營。“這不僅讓我們店家獲利,同樣也給市民游客提供了更好的消費體驗。”古柏咖啡總經理陳彥良說。
把改革紅利轉化為民生福祉,廈門不斷加快推進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制度,讓這座城市生活更便捷、更有序、更安全。
相關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