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金融治理沒有不變的“普世標準”。中國深度參與國際金融治理,為世界貢獻了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本文基于國際開發銀行建設視角來談談國際金融治理的中國方案。從國際開發銀行建設視角來分析基于兩層思考:第一,金融服務實體經濟,中國致力于實體經濟發展,這與國際開發銀行提供基礎設施促進經濟可持續發展的目標一致;第二,國際開發銀行是真正的國際金融機構,是國際金融治理的核心內容之一。
一、理解金融治理變革滯后性,主動構建國際金融新機制
國際金融新機制是經濟發展的歷史必然,但歷史同時顯示,國際金融機制變革與更迭更具有一定的滯后性,需要主動去爭取構建。
1872年美國經濟規模超過英國,1915年貿易總量超過英國,但是倫敦仍然是全球重要的金融中心,到20世紀40年代末,英鎊仍然是全球最強大的貨幣,在全球儲備貨幣中占85%的份額。其地位被美元取代是布雷頓森林之后。甚至直到20世紀60年代末,英鎊在全球儲備貨幣中仍占有25%的份額,雖然當時英國GDP僅占全球的4.4%。
英國為了保持英鎊的國際貨幣地位,保持其原有勢力范圍和殖民體系,1931年9月曾組建英鎊集團,1939年改稱英鎊區。成員國把大部分外匯準備金儲存倫敦,供國際清算之用。印度、加拿大和澳大利亞等國即便在獨立之后也都明顯更偏愛英鎊而非美元。二戰后英鎊估值過高,英國為自己的前殖民地提供了“胡蘿卜加大棒”式的選項:如果哪些國家愿意繼續用英鎊作外匯儲備并把那些錢放在倫敦,那么英國就會繼續用海軍保護他們的安全。
1944年,布雷頓森林體系建立。1946年,英國經濟困難不得不向美國尋求援助。美國向英國提供37.5億美元貸款,條件是英國承認美國在國際貨幣體系的領導權,并恢復英鎊和美元的自由兌換。英國恢復了英鎊和美元的自由兌換。持有英鎊的國家紛紛向英國兌換黃金,并換取美元。不到一個月時間,英國黃金儲備流失了10億美元,兌換最終只持續6周。這標志著英鎊徹底喪失國際貨幣主導權。
對于中國來說,雖然在經濟實力上有所提升,但是在金融、科技等領域與美國仍存在一定差距,中國應堅持以互利共贏理念,主動參與國際金融治理,設立新型國際金融機構以補充現有治理體系的不足,不斷提升自己國際金融治理能力。
二、堅持“互利共贏”的中國治理理念
麥肯錫研究表明,世界經濟對中國的依賴度正在上升。在73個經濟體中,自2007年以來,有69個經濟體的國內產值相對于中國的進口依存度上升;有72個經濟體的國內消費相對于中國的出口依存度上升;還有58個經濟體的國內投資相對于中國資本的依存度上升。
但是,中國在國際治理的參與中不認同國際社會“叢林法則”,反對霸權主義,不通過追求霸權以實現自己的經濟利益。2013年,習近平主席在莫斯科國際關系學院的演講中,首次提出“以合作共贏為核心的新型國際關系”的理念。2014年,在中央外事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要堅持合作共贏,推動建立以合作共贏為核心的新型國際關系,堅持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把合作共贏理念體現到政治、經濟、安全、文化等對外合作的方方面面。”2015年,習近平主席在聯合國成立70周年系列峰會上再次倡導要繼承和弘揚聯合國憲章的宗旨和原則,構建以合作共贏為核心的新型國際關系。2017年,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中國特色大國外交要推動構建新型國際關系,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和羮之美,在于合異。”中國互利共贏理念的提出并非權宜之策,而是根植于中國悠久的歷史。中華文明歷代相傳的“天下觀”及“大同”思想是互利共贏理念的文明淵源。“天下”就是天空之下,包括一切物質、精神層面,也包含整套國際政治經濟秩序。“天下”之中沒有內外之分,沒有民族疆界。大同世界,是“人人為公”的理想社會,天下大同是中國人文思想的底蘊。
以互利共贏為核心的新型國際關系的構建是中國國際金融治理的指導理念。在國際金融治理的過程中,我們要彰顯這一理念。
三、建設國際開發銀行彰顯中國理念
中國與世界主要經濟體都建立了良好的雙邊互利往來。從金融合作來看,1995年第一家中外合作的投資銀行由中國建設銀行和美國摩根士丹利投資銀行合作,中國國際金融股份有限公司參與了眾多國際投資項目,在亞太乃至國際上影響越來越大。美國富國銀行、美國銀行、花旗銀行、摩根大通銀行等都在中國設有分行。中國A股市場已經被美國明晟、英國富時羅素和美國標普道瓊斯三大國際指數納入,推動外資流入中國資本市場。中國也加速了資本市場的開放,完全放開外資持股比例限制。摩根大通、摩根士丹利、高盛高華都提出了申請設立外資證券公司。美國標普和惠譽公司提出申請設立評級公司。
但是,國際開發銀行比商業合作往來更能彰顯“互利共贏”的理念。不僅僅是開發銀行本身目標是尋求共同發展,而且是發展中國家主導建設的國際開發銀行,能夠從機制和效果上形成與傳統國家開發銀行的比較。金磚銀行是典型的例子。金磚國家中,中國具有最大的規模、最強的實力和最大的發展潛力,但是金磚銀行堅持貫徹平權機制,共同協商發展。國際多邊開發銀行本身的信息透明和公開,也是彰顯“互利共贏”理念的最佳平臺。通過中國在金磚銀行實踐過程中采用的標準、原則和方法,用實踐及效果構建中國方案在全球的影響力。
從實踐來看,國際多邊銀行的運營管理經驗為中國參與國際金融治理積累經驗。亞投行是以中國為主導的多邊開發銀行,亞投行已經形成明確的服務亞洲和“一帶一路”倡議。金磚銀行并非中國主導的多邊開發銀行,而是金磚五國作為發展中國家共建共享的平臺。兩個機制的協調發展已經是一種現實狀態。亞投行成員范圍廣,金磚五國都是亞投行的成員國,而且印度、俄羅斯都是亞投行份額較大的國家。金磚五國在亞投行都有貸款。印度貸款份額占比最高。
從貸款的對象來看,亞投行將資源聚焦在基礎設施和其他生產性的領域,主要的重點仍會集中在交通、能源、供水與城市發展這些部門。金磚銀行對印度的貸款對象和亞投行比較接近,主要滿足印度龐大的基礎設施建設需求。
從貸款形式來看,金磚銀行和亞投行都尚未設置“軟貸款”窗口。“軟貸款”可以降低借款方的貸款成本,減少成員的還款負擔,預計未來兩家開發銀行都會開展“軟貸款”業務。
從貸款規模來看,亞投行貸款規模大于金磚銀行,因此金磚成員可以將在亞投行的經驗分享至金磚銀行的運行中。
四、構建“互利共贏”國際金融治理框架
(一)深化金融開放
中國金融業配合不斷“走出去”的中國企業提供金融服務,其國際化程度將會不斷提高。除了商業銀行,國家政策性銀行尤其是國家開發銀行也都積極探索國際基礎設施建設的建設。國家開發銀行與巴西開發銀行、俄羅斯外經銀行、印度進出口銀行和南非南部非洲開發銀行共同構建了金磚國家銀行合作機制。十年來合作機制各成員簽署多份多邊合作協議,有力推動了金磚國家金融合作和經貿投資便利化。隨著中國自貿區等建設不斷深入,未來中國金融開放程度會越來越高。
(二)構建以G20為核心的“互利共贏”國際金融治理框架
中國大力促進G20框架下的國際金融體系建設,構建以G20為核心的“互利共贏”國際金融治理框架。
以G20為核心的“互利共贏”國際金融治理框架
圖中所示,G20作為國際規則制定的協商平臺,銀行業市場監管規則制定由國際清算銀行、資本市場監管規則由金融穩定委員會來制定,IMF、區域性金融機構以及人民幣互換協議、金磚基金作為市場失靈的最后貸款人救助體系,存款保險作為存款類機構的補充保障,而各國主權最終以財政支持應對國際金融風險。相對于國際治理機構,國內由央行、財政部、金融業監管機構來對應運行。
中國已經是金融穩定委員會、IMF和國際清算銀行這三個規則制定機構的委員和重要成員國,可以通過這些機構推動現有國際金融治理機構的改革,充分發揮G20平臺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協商共治的特征,逐步塑造“互利共贏”的國際金融治理理念,逐漸將金磚銀行、亞投行等新型國際金融機構納入治理框架,有效提高G20治理的有效性,聯合IMF、世界銀行、巴塞爾委員會及重要的全球會計準則機構等組織的資源與力量共同處理全球金融事務。
《禮記·禮運》大同章載,“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是謂大同。”中國互利共贏的治理理念必將在未來的國際金融治理中發揮重要作用
相關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