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化是一個抽象的、動態的概念。如果從字面上理解,就是“現在的時代發生的變化”。人類社會走到今天,表現出各種各樣的特征,我們所處的時代是一個富有現代特征的時代,是人類社會或現代生活中人的現代特征的發生、發展的動態過程和現實活動。那么,到底什么是現代化呢?
現代化的內涵及其特征
現代化是人類文明的一種深刻變化,體現為各種文明要素特別是現代文明要素的發展、選擇、傳播、交替更新的過程。現代化是人類社會向現代方向發展的狀態和趨勢。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來理解現代化:
一是現代化是一個世界現象。主要表現為18世紀工業革命以來,尤其是工業革命發生之后人類社會發展的世界前沿,以及各個國家追趕、達到和保持世界前沿水平的行為和過程。
二是現代化是一種文明進步。主要表現為從傳統文明走向現代文明、從傳統社會走向現代社會的范式轉變。它發生在人類文明的各個領域、各個層次,最典型的是科技的發展、技術的發展、經濟的發展、社會的發展、社會組織的發展或者政治制度的發展,其背后必然是文化的發展、生態文明的發展,核心是人的發展、人的現代化。它是一種文明的進步,表現在政治、經濟、文化、社會各個方面,本質是人的范式轉變、人的文明進步。
三是現代化是一個發展目標。從18世紀工業革命以來,許多國家和地區將現代化作為一個發展目標,按照實現程度,體現為基本實現、平均實現和全面實現,主要以國內生產總值、人均國內生產總值或人均國民收入來衡量。一個國家的現代化,必然是國內生產總值規模、人均國內生產總值、收入水平在世界各個國家和地區的排行榜中排在前列。現代化發展模式
人類社會發展至今,在世界各國出現過多種現代化發展模式,各國基于國情有著不同的選擇,比較有代表性的是工業革命以來老牌資本主義的英法模式,二戰后興起的美日模式、德國模式、蘇聯模式,以及后來的“亞洲四小龍”趕超模式和正在崛起的中國式現代化模式。總體上講,從發展路徑來看是實現從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從工業社會向知識社會的兩次大的躍遷,并由此帶來深刻的社會形態和世界政治經濟格局的變化。
現代化發展過程和現代化路徑
學者們一般從一個國家的生產力水平、生產力結構、社會發展階段和社會制度的變遷來看待現代化發展過程和現代化路徑。
從技術結構來看,工業革命之后,一個國家的技術結構主要表現在工業化、機械化、電氣化、信息化以及知識化、智能化等方面。
從社會形態來看,城市化也是現代化的一個重要特征。鄉村在現代化的進程中除了提供現代化的農業之外,慢慢變成了一種休閑的生活方式。
從福利水平來看,在現代化進程中,社會福利化不斷提高,社會保險覆蓋率不斷擴大,人口受教育程度不斷提升,特別是高等教育越來越普及,國民素質不斷提高,收入水平、生活質量包括環境質量不斷提高。
從政治形態來看,在現代化進程中,政治越來越民主,社會法治程度越來越高,公民權利和社會意識不斷覺醒。
從開放程度來看,隨著現代化的發展,必然越來越開放。同時,與國際社會的交往不斷增強,在國際社會的影響力和話語權不斷提升。
世界現代化研究
關于現代化,經濟學家庫茲涅茨研究20世紀六十年代西方國家現代經濟增長和產業結構的關系、勞動力和國民收入的關系、關于三次產業的關系。經濟學家錢納里,他究經濟發展過程中不同產業部門生產活動的系統變化,通過產業結構來看各個國家工業化與經濟增長的歷程、產業結構變化與發展政策的關系。經濟史學家羅斯托提出了主導產業理論,對近現代以來工業化的歷程進行分析。羅斯托經濟起飛理論是現代化經濟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
20世紀九十年代后,學者們對于現代化的研究更關注技術變遷、制度變遷和社會文明發展規律。同時,現代化的內涵也更加豐富。學者們從經濟現代化入手研究產業現代化,慢慢地更多關注社會變化。20世紀,未來學家托夫勒寫了《第三次浪潮》。20世紀六七十年代以后,有學者進一步從技術經濟層面研究社會變遷,對未來現代化的歷程進行分析、預測。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制度經濟學學者羅斯,從產業結構的研究上升到經濟史的研究,研究社會變遷、制度變遷。美國學者亨廷頓寫了《文明的沖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也是從制度變遷的角度來研究現代化對現代社會所產生的深刻影響。同時,學者們對于現代化的研究也從經濟產業結構上升到對現代化本質和內涵的研究,即社會制度的變化、人的思維方式變革以及對人的現代化的影響。
以上可見,學者們都是從過去的經典現代化研究到后工業社會的研究,再到反思這兩次現代化對人類文明的變遷來研究現代化的發展規律的。過去僅用單一的經濟指標,現在在擘畫現代化的進程中更多地用人類發展指數。這些指標體系不僅僅是經濟結構或技術結構,更多地體現為社會治理、生態方式等一系列人的因素,這些因素都融入現代化發展歷程中。
我國也有一些著名學者,像經濟學家張培剛教授、譚崇臺教授,他們將西方國家在現代化進程中的現代化理論與中國的實際相結合,研究中國的二元結構走向現代工業社會的過程。還有經濟學家林毅夫教授,結合西方的經濟發展理論研究我國現代化發展的規律。
現代化的主要內容
一是物質文明的現代化。18世紀發生的工業革命,以蒸汽機發明為標志,人類社會從前工業社會進入工業社會。源自工業技術革命掀起的社會變革浪潮,大大解放了社會生產力。社會財富創造和生產生活條件發生了巨大變化。
二是制度文明的現代化。生產力發展帶來人與工具、人與社會、人與人之間生產關系的變革,建立在生產關系基礎上的社會結構、政治制度、國家運行體系發生變革。
三是人的現代化。由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變革,帶來人類勞動方式、消費方式、文化方式、社會交往方式等變革,進而影響人的思想觀念、道德素質、精神面貌、心理狀態、思維方式的變化。現代化的核心就是人的現代化。社會現代化和人的現代化是同一過程的兩個側面。人的現代化包括人口素質的現代化和人的主體意識的現代化,前者涉及人口類型、人口結構、人的身體健康程度、人的文化素質水平等;后者涉及人的思想認知能力、心理實踐能力、創造創新能力等。
綜上所述,現代化的本質是人的現代化。在推動物質的現代化、制度的現代化的同時,還要推進人的現代化,滿足人民對物質、文化、健康、生態等多方面的現代化需求,實現人的全面發展。
相關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