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是高質量發展的戰略支撐。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到二〇三五年,我國發展的總體目標是“……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進入創新型國家前列……”。那么,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有哪些部署舉措呢?
一、完善黨中央對科技工作統一領導的體制,健全新型舉國體制,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
世界科技強國競爭比拼的是國家戰略科技力量。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完善黨中央對科技工作統一領導的體制,健全新型舉國體制,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優化配置創新資源,優化國家科研機構、高水平研究型大學、科技領軍企業定位和布局,形成國家實驗室體系,統籌推進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區域科技創新中心建設,加強科技基礎能力建設,強化科技戰略咨詢,提升國家創新體系整體效能。”這為系統謀劃整體推進國家戰略科技力量體系建設提供了重要遵循。
第一,充分發揮國家作為重大科技創新組織者的作用,以戰略性需求導向確定科技創新方向和重點,著力解決制約國家發展和安全的重大難題,以戰略性任務為統領建立國家實驗室、國家科研機構、高水平研究型大學、科技領軍企業高效協同攻關機制。重塑科技資源配置格局,推動重點領域項目、基地、人才、資金一體化配置,提高配置效率。
第二,優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不同主體的定位。國家實驗室要按照“四個面向”的要求,緊跟世界科技發展大勢,適應我國發展對科技發展提出的使命任務,多出戰略性、關鍵性重大科技成果,并與國家重點實驗室結合,建立使命驅動、任務導向的國家實驗室體系;國家科研機構要以國家戰略需求為導向,著力解決影響制約國家發展全局和長遠利益的重大科技問題,加快建設原始創新策源地,加快突破關鍵核心技術。
高水平研究型大學要強化同國家戰略目標、戰略任務的對接,加強基礎前沿探索和關鍵技術突破,成為基礎研究的主力軍和重大科技突破的生力軍,為培養更多杰出人才作出貢獻。
科技領軍企業要發揮市場需求、集成創新、組織平臺的優勢,打通從科技強到企業強、產業強、經濟強的通道,提升我國產業基礎能力和產業鏈現代化水平。
第三,提高科技創新資源系統布局。加快建設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和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支持有條件的地方建設區域科技創新中心,抓好國家自創區、高新區、創新型城市建設,深入推動東西部科技交流合作,引導創新要素集聚流動。構建跨區域創新網絡,加快形成多層次體系化區域創新格局。適度超前布局建設一批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搶占未來關鍵領域戰略制高點。
二、以國家戰略需求為導向,集聚力量進行原創性引領性科技攻關,堅決打贏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
第一,加強基礎研究,注重原始創新。基礎研究是整個科學體系的源頭,我國科技的最短板在基礎研究,很多“卡脖子”技術實際就卡在基礎上。基礎研究要勇于探索,突出原創,從經濟社會發展和國家安全面臨的實際問題中凝練科學問題,弄通“卡脖子”技術的基礎理論和技術原理,真正從源頭和機理上取得原創性、引領性突破。
第二,加快實施一批具有戰略性全局性前瞻性的國家重大科技項目,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堅持問題導向,奔著最緊急、最緊迫的問題去,從國家急迫需要和長遠需求出發,在關鍵核心技術上全力攻關。
第三,健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關鍵核心技術攻關體制。以體制創新為科技創新提供動力,聚焦國家需求,建立戰略任務決策機制。?????
第四,提升科技投入效能。深化財政科技經費分配使用機制改革,激發創新活力。加大基礎研究財政投入力度,優化支出結構,對企業基礎研究投入實行稅收優惠。
第五,改革創新重大科技項目立項和組織管理方式。實施重大科技項目“揭榜掛帥”“賽馬”等制度,構建以創新質量、績效、貢獻為核心的科技創新評價體系。
三、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推動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深度融合
企業直接面向市場,天然具有聯結科技與產業的動力,擁有對資金、技術、人才、管理、知識、數據等創新要素優化配置的主導地位。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關鍵是促進技術、人才、資金等創新要素向企業集聚,推動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深度融合。
一是深化改革。提高企業對國家科技計劃的決策參與度,支持企業承擔國家重大科技項目,使企業真正成為技術創新決策、研發投入、科研組織實施和成果轉化的主體;二是正向激勵。完善推動科技捐贈發展的專項稅收優惠政策,健全政府采購等支持政策;三是反向倒逼。倒逼企業投資研發、加快產業技術升級;四是完善機制。健全有利于科技人才向企業流動的體制政策環境,鼓勵科研院所、高校科技人才進入企業,鼓勵博士畢業生到企業開展科研工作;五是加強協同。加快構建龍頭企業牽頭、高校院所支撐、各創新主體相互協同的創新聯合體。推動重點領域項目、基地、人才、資金一體化配置;六是促進轉化。依托我國超大規模市場和完備產業體系,建立健全支持攻關成果應用和產業化的政策體系,創造有利于攻關成果產業化應用和迭代升級的市場環境,加速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
四、激發各類人才創新活力,加快構筑集聚全球優秀人才的科研創新高地
當今世界的競爭說到底是人才的競爭。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歸根到底要靠高水平創新人才。
一是堅持黨管人才原則,堅持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實施更加積極、更加開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引導廣大人才愛黨報國、敬業奉獻、服務人民,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養質量,更加重視科學精神、創新能力和批判性思維的培育;二是完善人才戰略布局,建設規模宏大、結構合理、素質優良的人才隊伍。加快建設國家戰略人才力量,既要造就更多大師、戰略科學家、一流科技領軍人才和創新團隊,也要培養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青年科技人才后備軍。加強基礎研究人才培養,壯大卓越工程師、大國工匠和高技能人才隊伍;三是加快建設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促進人才合理布局和協調發展,培養造就更多的大師、戰略科學家和領軍人才。為青年人才創造干事創業的機會,著力形成人才國際競爭的比較優勢;四是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構建完善的人才政策體系,遵循人才成長規律,堅持在重大攻關實踐中培養造就更多高水平科技人才。
五、深化科技體制改革
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迫切需要建立與之相適應的科技創新體制機制,以深化改革破除體制機制障礙,最大限度解放和激發科技第一生產力的巨大潛能。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深化科技體制改革,深化科技評價改革,加大多元化科技投入,加強知識產權法治保障,形成支持全面創新的基礎制度。”
深化科技體制改革要按照黨中央的部署要求,堅持科技創新與體制機制創新“雙輪驅動”,加快建立保障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制度體系,提升科技創新體系化能力。一是優化技術創新體系頂層設計,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二是做好科技管理改革“加減法”,賦予科學家更大技術路線確定權和經費使用權,讓科研單位和科研人員從繁瑣不必要的體制機制束縛中解放出來;三是抓好完善評價制度等基礎改革,加快建立以創新價值、能力、貢獻為導向的科技人才評價體系,充分激發人才創新活力;四是讓市場真正在創新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加快創新成果轉化應用,加大知識產權保護執法力度;五是進一步優化科技創新生態,大力弘揚科學家精神,涵養優良作風,堅持正面引導與監督約束并重。
實踐證明,中國共產黨領導是中國特色科技創新事業不斷前進的根本政治保證。新時代十年,我國科技創新能力,特別是自主創新能力大幅增強,為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奠定了堅強基礎,創造了有力條件、做好了充分準備,必將助力我們黨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根據中國科學技術發展戰略研究院前沿科學與先進技術發展研究所副所長?許曄《以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支撐高質量發展》摘編整理)
相關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