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直播帶貨和刷臉支付等創新應用不僅被來華企業擁抱,也跟著后者輸出海外。
中國的直播帶貨和刷臉支付等創新應用不僅被來華企業擁抱,也跟著后者輸出海外。
“中國先行”這四個字,已經成為一些企業在數字化轉型上的關鍵詞。由于過于偏重實體、轉型起步較晚,日本一些零售店轉而在中國搭建和推進數字化模型,并逆向引入日本甚至第三方市場。此外,將在中國積累的成果和經驗帶到其他市場的還有歐洲企業。德國漢堡經濟學者卡斯普爾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中國在許多領域都是最大市場,也是未來技術和數字化營銷的試驗場。中國企業可以給國際企業提供更多數字化轉型助力。
日本超市是代表
盡管日本新冠肺炎疫情還在反復,但連鎖超市、連鎖便利店等實體店依舊強大。據日本《食品產業新聞社》報道,2020年3月至5月的數據顯示,該國食品超市和藥妝店大多數增收速度達到兩位數以上。這主要是因為疫情期間,日本人購買食品、日用品時都選擇在距家最近的店鋪購買。中國的形勢恰恰相反,超市零售業正在向著數字化快速轉型。雖然日本各業界認識到這是未來大趨勢,但在日本推行實屬不易,于是紛紛把中國當成數字化建設的試驗田,然后將開發的新服務逆向引入日本。
將這種路線踐行得不錯的肯定包括24小時連鎖便利店羅森。據《日本經濟新聞》報道,開在中國的羅森店鋪從2016年開始就跟餓了么、美團等合作,開啟手機下單24小時配送服務,并承諾30分鐘內送到。如今,像重慶等羅森店鋪較多的城市,銷售額因此上漲15%。手機掃碼支付從2017年開始也在中國的店鋪里推行。2019年8月,羅森把在中國建立起來的上述模式和經驗帶回日本。不到一年時間,有1000多家店鋪可以提供手機下單24小時配送服務,截至2020年9月支持手機支付的店鋪也達到117家。不僅如此,羅森還利用高德地圖進行商圈趨勢大數據調查,分析店鋪位置與周邊居民的收入等。羅森(中國)總裁三宅示修表示:“該技術可以讓我們正確預測出一天的銷售額,能夠更有效率地開設新店鋪。”
日本零售商永旺也是這種逆向輸入的代表。2019年,該購物中心在杭州市成立數字管理中心,而后對中國大陸的綜合超市和食品超市的全部顧客信息進行統一管理,還開發出可以使用多種服務的App以及支持刷臉支付的自助收銀機。永旺從這些服務中選擇適合的項目,推廣到日本甚至東南亞。
永旺在華業務規模并不是很大,為何還要從中國市場開始數字化轉型?在《日本經濟新聞》看來,第一個理由是先進服務的浸透。支付寶等中國超級App根據用戶的使用情況,甚至將個人信用度進行了數值化。由于個人信息使用遇阻較少,方便先進服務進行測試,還可以驗證在日本推廣時的風險。開發經驗豐富的人才也很多。另一個理由是“從零起步”。設立數字管理中心以后,永旺會長岡田元也曾氣憤地說,“日本過于保守,思想消極,做不成事”。正因為日本有非常龐大的實體店鋪網絡,數字化才遲遲沒有進展。永旺在日本收購的每家企業系統都不一樣,開發跨系統的服務費時費力。
“窮人店”走輕奢風
日本企業的這種例子也存在于歐洲企業之中。德國大眾在中國市場已經與人工智能企業“出門問問”合作,將其語音識別、處理和人工智能技術融入到大眾汽車中。此外,大眾還加入由百度創立的中國Apollo自動駕駛平臺,借助這一全球最大的汽車市場開發自動駕駛汽車。大眾在中國積累的數字成果還被應用到其他市場。比如,大眾汽車最近在各個社交平臺及官網進行直播,內容包括新產品介紹、消費者疑問解答,以及汽車預訂。
這樣的例子還有不少。2019年5月,在巴黎的一場科技展上,化妝品集團歐萊雅與阿里巴巴集團共同發布全球首個針對痘痘問題的移動端人工智能檢測應用。該應用旨在幫助受油痘肌膚困擾的消費者獲得個性化科學護理方案。歐萊雅集團首席數字官盧博米拉·羅歇表示,中國已成為歐萊雅全球數字化和創新的全新樞紐,新應用正是歐萊雅在中國憑借開放式創新,幫助全球消費者擁有健康美麗生活的新嘗試。同年7月,歐萊雅還攜手騰訊微信,上線微信小程序端全網首個動態虛擬試妝應用,并向全球市場推廣。
中國模式的逆襲也不僅存于高科技領域。德國的“窮人店”阿爾迪(Aldi)一直定位廉價超市。直到2019年在上海開設中國首家實體店,一改此前風格,走起輕奢路線。不僅店內裝潢考究,而且連名字也改成“奧樂齊”,店內貨品從寵物用品到成品速食可謂相當豐富。在上海取得成功后,奧樂齊準備把中國的經驗應用到德國及其他國家的一些分店上。
那么對中國企業來說,該如何利用好跨國公司在華開展數字化轉型等“試驗”帶來的機會?后者在這一過程中勢必需要熟悉中國市場以及掌握優勢技術的本地團隊共同參與,而中國企業在技術升級和商業模式發展的速度上握有優勢。在這方面,機會也不僅僅是巨頭公司的。據日本最大的機器人數據網站去年底發布的消息,日本大和運輸開始對北京優時科技出資,意在跟后者開展技術交流,并且將后者研發的小型無人車引入日本,以解決日本物流業勞動力日益不足的嚴峻問題。
從單向變雙向
經濟學者卡斯普爾表示,經過幾十年發展,中國現在已經是一個全球玩家,涌現很多領先世界的企業。過去是中國企業做下游,跨國企業做上游,現在已不是這種關系,兩者更多是競爭與合作的關系。這種變化不僅僅發生在中國市場,也發生在全球市場。國際企業與中國市場的關系也正從單向的產品提供,變成雙向提供。也就是說,國際企業給中國市場提供產品的同時,中國市場也給這些企業更多的前瞻性經驗,同時中國企業在國際企業走向其他市場時提供產品與服務。
需要提醒的是,跨國企業把中國模式帶回日本、歐洲等地,也要進行本地化調整。這意味著,為這些企業提供產品和服務的中國企業也需要跟著調整。比如,中國的手機支付跟隨歐洲各大品牌進入歐洲市場,現在主要針對中國游客。如果日后擴大到歐洲顧客,那么就需要特別注意數據和隱私的保護。這時可能就需要與當地的支付技術企業合作。
“隨著中國企業技術和服務水平的提升,未來上述相關機會會更多。”卡斯普爾表示,尤其對中小企業,這是一條借助中國市場走向海外的良好途徑。
相關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