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特區廈門,自改革開放以來便一直是連接國內外市場的橋頭堡。在這一過程中,以象嶼集團為代表的供應鏈企業不斷發展壯大,不僅在國內市場上占據了重要地位,更在全球范圍內展現出了強勁的競爭力。如今,廈門正致力于打造全球供應鏈創新中心,推動供應鏈與產業鏈的深度融合,為區域乃至全球經濟的發展注入新的活力。
從“低買高賣”到“上下游全鏈條綜合服務”
記者調研發現,從改革開放之初“低買高賣”的傳統貿易,到原料采購、物流倉儲、報關退稅、銷售結算等單一商貿服務,再到上下游全鏈條綜合服務延伸,廈門供應鏈企業持續創新,供應鏈與產業鏈呈現深度融合態勢。
通過收購、參股、整合上下游資源、供應鏈向產業鏈延伸。2020年7月,國貿控股集團接管了山東德州一家輪胎工廠,成立啟潤輪胎公司,這家企業當時已停產超過6個月,180多名工人處于停工狀態。
“工廠生產線良好,但是缺乏穩定的原料供應和暢通的銷售渠道,而這正是我們的優勢。”集團董事長許曉曦介紹說,國貿長期深耕橡膠—輪胎供應鏈服務,上游與國內外生產企業合作開發國內及“一帶一路”共建國家橡膠資源,中游助力輪胎及其他橡膠制品企業降本增效,下游搭建覆蓋海內外的銷售網絡。
接管德州這家輪胎企業后,國貿發揮供應鏈優勢,提供穩定原料供應,打通銷售渠道,很快提升產能,如今,該工廠日均輪胎產能2300多條,員工增加至556人。
??廈門港海天碼頭作業區一角
這并非個案。廈門供應鏈企業在鋼鐵、漿紙、汽車、農產品、能化、紡織、煤炭、新能源等產業鏈持續深耕,不斷向上下游延伸完善服務體系,依托海內外大宗商品采購、物流倉儲、資金融通、銷售網絡等優勢,為各類企業提供定制化、個性化服務方案,圍繞“商流、物流、信息流、資金流”的“四流合一”推進“物貿聯動”,立足供應鏈、服務產業鏈、創造價值鏈。
將“單點服務”轉變為“綜合服務”,“一站式”為企業降本增效。“對制造業企業而言,供應鏈運營服務商就像一家包羅產品和服務的‘大超市’,企業需要的原材料,以及采購、銷售、物流、資金、信息等服務都能在此一站式獲取。”象嶼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張水利舉例說,制造業企業的一個工業制成品可能需要五種原料,如果企業分頭采購,要付出五份的物流成本,而供應鏈企業一方面可以整合客戶需求,進行規模化采購,幫客戶提升議價能力、降低成本,另一方面可以運用智慧物流等數字化手段,“打包”配送,使客商只需一份物流成本就能獲得多份原材料,系統性地實現降本增效。
在廣東東莞,象嶼集團設立的紙類專用智能倉,為珠三角紙加工及分銷的產業集群客戶提供進口清關、智能倉儲、運輸等配套服務。然而,紙類客戶分銷往往需要數月時間,存貨資金占用問題讓一些中小企業一籌莫展。2022年,象嶼集團啟動“嶼鏈通”平臺,利用區塊鏈、人工智能、物聯網等前沿技術,攜手銀行提供金融服務,客戶貨物入庫后基于區塊鏈電子倉單即可發起質押融資。
東莞某紙企利用“嶼鏈通”平臺獲得廈門交通銀行的1000萬元小微企業普惠貸款額度,負責人驚喜不已,他算了一筆賬:“此模式的綜合融資成本比我們原來的貿易代理融資模式降低了30%-40%。”
“中小企業融資長期存在渠道少、難度大、成本高等痛點。”張水利說,“嶼鏈通”平臺讓企業存貨成為“看得見、控得住、能變現”的融資貸款有效質押物,在客戶和金融機構之間構建起“數字化”的信任橋梁,從而破解了中小企業的融資難題。
從“點線”連接到“鏈”接全球
據了解,當前全球化格局和動能面臨調整重塑,廈門供應鏈企業更加積極“走出去”,大力拓展國際業務,提升上游資源獲取能力,布局海外倉儲物流網絡,服務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從“點線”連接向“鏈”接全球轉變,助力構建新發展格局。
近年來,國貿控股集團在印尼、巴西、烏茲別克斯坦等國家設立公司,通過參股或簽訂長期合作協議等方式,保障礦產、棉紗、煤礦等大宗商品穩定供應。
1998年,當國貿和福建三鋼集團初次接洽時,二者合作還停留在簡單的貿易層面:國貿從秘魯進口鐵礦石供應給三鋼。經過20多年發展,國貿和三鋼合資合作,聯手布局全國、全球銷售網絡,提升上游鐵礦石等資源獲取能力,業務持續拓展。
作為全國首批供應鏈創新與應用示范企業,建發集團所屬的建發股份在鋼鐵、漿紙、汽車、農產品、消費品、能化、礦產、新興行業等領域供應鏈規模保持行業前列。建發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黃文洲介紹說,建發股份積極融入國內國際“雙循環”,持續深化“專業化”與“走出去”戰略,在RCEP成員國、金磚國家及“一帶一路”共建國家設立超30個海外公司和辦事處,與170多個國家和地區建立業務往來,2023年實現進出口國際業務額超400億美元。
??廈門港海天碼頭作業區一角
記者采訪了解到,廈門供應鏈企業持續推進全球化物流資源布局,不斷加強與國內外大型物流供應商合作,布局口岸、碼頭、倉庫等關鍵物流節點,建立覆蓋全國“鏈”接海外的全球物流倉儲服務網絡。
張水利說,近年來,象嶼集團足跡遍布東盟、非洲、南美等地區的發展中國家,發揮公司在物流體系搭建方面的資源和經驗優勢,幫助當地提升物流能力,同時加強中國-印尼、中國-越南、中國-泰國、中歐班列等國際物流通道建設,把“要致富,先修路”的中國智慧帶到五洲四海,有力助推互聯互通。
?一艘集裝箱貨輪行駛在廈門港
打造全球供應鏈創新中心
一輛嶄新的新能源汽車從廈門港碼頭發往中東市場,時間縮短至20天左右,新能源汽車運抵目的地后,還可以存放在企業布局的海外倉,幫助客戶實現“款到提車”。這是廈門探索“港口+供應鏈”一站式全鏈條服務,助力新能源產業發展的舉措。今年上半年,廈門電動汽車出口16.2億元,同比增長73.3%。
新形勢下,廈門發揮既有優勢,正著力打造全球供應鏈創新中心。
2021年,廈門成為全國首批供應鏈創新與應用示范城市,目前擁有12家全國供應鏈創新與應用示范企業,在鋼鐵、煤炭、紡織品、橡膠、糧食等大宗商品供應鏈領域,建發、象嶼、國貿“三大供應鏈企業”成為全國“領頭雁”,為海內外超過10萬家企業提供供應鏈服務。2022年,廈門出臺《加快推進供應鏈創新與應用提升核心競爭力行動方案(2022—2026年)》《促進供應鏈高質量發展若干措施》等措施,扶持供應鏈創新。
?由廈門海天碼頭駛出的一艘集裝箱貨輪行駛在廈門港
融通海外,服務全球,是廈門打造全球供應鏈創新中心的主要目標。據廈門市商務局副局長吳輝藝介紹,廈門市繼續支持供應鏈核心企業做大供應鏈業務規模,進一步優化大型供應鏈國企資產配置,穩存量拓增量,鞏固廈門在商貿供應鏈領域的領先優勢。
“我們還將在提升產業鏈供應鏈協同能力、提升供應鏈數字化智能化水平、提升供應鏈金融服務能力、提升全球資源配置能力、優化供應鏈發展生態等方面繼續加強投入,進一步促進產業跨界和協同發展,實現上下游、產供銷有效銜接、高效運轉。”廈門市國資委主任王良睦說。
日益完善的交通網絡為廈門供應鏈創新提供堅實基礎。廈門港2023年吞吐量1255萬標箱,位居全球第13,高崎機場2023年旅客吞吐量2158萬人次,空中航線達177個國家和地區,海運航線通達54個國家和地區,從交通閉塞的東南一隅到通達全球的運輸網絡,廈門正在建設國際性綜合交通樞紐,力爭到2027年廈門港年集裝箱吞吐量達到1400萬標箱,機場年旅客吞吐量達到4000萬人次,打造具有全球資源配置能力的門戶樞紐。
廈門正以其獨特的地理優勢和政策支持,逐步實現從“點線”連接到“鏈”接全球的目標。同時以象嶼集團等為代表的供應鏈企業,正通過不斷創新和國際化布局,助力廈門成為具有全球資源配置能力的門戶樞紐,為全球供應鏈穩定與發展貢獻力量。
相關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