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鈞聯電子以高壓化、輕量化引領電驅新未來
“應用碳化硅功率模塊的800V高壓平臺,不僅大幅縮短充電時間、提高充電效率,解決消費者里程顧慮和補能焦慮,還能有效提高電驅動系統效率,提升整車5%—10%的續航里程。”合肥鈞聯汽車電子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鈞聯電子”)董事長陳兆銀表示,鈞聯電子深耕800V高壓系列產品,對標國內外同類產品,重量上減輕了10千克左右,成本降低了10%。“有人害怕競爭,我們歡迎競爭。行業越競爭,高性價比的產品就會越受歡迎。產品力是我們不怕競爭的底氣,比如去年此時公司只有一兩個項目,今年8月,我們已經有了10多個項目在推動,很多來自頭部車企。”
走在技術前沿 實現核心部件國產化替代
近年來,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加速發展,在面向智能化“下半場”的競爭中,市場期待轉化率更高、更為輕便的電驅動系統。
“相比傳統硅基電驅總成產品,我們碳化硅電控及電驅動總成產品效率更高、更可靠、使用壽命更長,可有效提升整車5%—10%的續航里程,間接節約整車成本。”陳兆銀表示,鈞聯電子從2020年成立之初,深耕以第三代功率半導體碳化硅為基礎的800V高壓電控,及其延伸的集成式電驅動系統和多融合動力域控制器領域,希望能以技術賦能新能源汽車為代表的新興產業加速邁進智能化時代。
無論從重量還是轉化率來看,鈞聯電子碳化硅電控及電驅動總成產品在市場上都具有較強的競爭優勢:重量約為74千克,輕量化處于行業領先水平;在總量減輕的前提下,CLTC工況(中國輕型汽車行駛工況)的能量轉化率達到92%,其單電控產品的能量轉化率達到99.8%,依托技術優勢有效降低能耗。
2024年,鈞聯電子“最酷的電動汽車三合一電驅動系統”在第49屆日內瓦國際發明展中榮獲“運輸類、機動車輛、船舶類、航空類及其配件”類別金獎;“高性能800V SiC電驅總成”在由NE時代舉辦的2024第四屆全球xEV驅動系統技術暨產業大會上榮獲2024電驅動技術創新獎。
產品獲獎現場
研發是企業發展的不竭動力。鈞聯電子擁有外部專家顧問團隊約30人。員工構成上,研發技術人員占比達52%,核心技術團隊中碩士及以上學歷占比達21%。目前,企業申請和授權的專利等知識產權達40多項,覆蓋發明專利、實用新型專利和軟件著作等多方面。
“我們希望在電驅動領域不斷攻克難關,助力核心零部件的國產化替代。”陳兆銀表示,依托強大的第三代功率半導體開發能力和應用經驗,鈞聯電子具備碳化硅功率芯片的自主研發設計和車規級碳化硅功率模塊的自研自制能力,完成了HPD全橋碳化硅功率模塊的開發、驗證和批量應用,同時開發了半橋塑封單面和雙面水冷碳化硅功率模塊。這對于整體產業的快速發展,增強核心競爭力都具有積極推動作用。
隨著技術升級,碳化硅功率模塊及高壓電控電驅等產品已經逐漸成為新能源汽車中高端車型、eVTOL航空器以及電動船舶的最優選。
“去年只有一兩個項目,今年此時有10多個”
“去年只有一兩個項目,今年此時有10多個項目同時在謀劃。”陳兆銀說,無論是新能源汽車還是低空經濟,都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要著力點,都擁有良好的發展前景,處于高速增長期。基于鈞聯電子產品與相關產業發展的高度關聯性,現在對于企業而言,迎來了發展的最佳機遇。
“我們不懼怕競爭,行業內卷對我們而言,是機遇。”陳兆銀表示。隨著800V高壓超充開始逐漸成為中高端新能源車型的標配,碳化硅細分領域的競爭也日趨激烈。對此,陳兆銀認為,良性的行業競爭是企業不斷提升自我、檢驗發展的動力所在,“雖然目前相關企業很多,但是真正深度布局碳化硅產業,把車規級碳化硅供應模塊做好的企業鳳毛麟角。”
企業辦公樓
研發方面,鈞聯電子擁有行業領先的模塊定制、電控/電驅系統、硬件、軟件架構、控制算法、工藝設備等全棧自研能力;試驗測試能力方面,鈞聯電子擁有業內領先的2.2萬轉高速電機測試臺架、雙測功機測試臺架、鹽霧/溫濕度等環境試驗箱、溫濕振三綜合試驗臺和功率模塊開發檢測等完善的試驗及檢測設備;供應鏈方面,鈞聯電子擁有國內可控的流片代工線,可自主研發設計碳化硅功率芯片,自主開發可定制的碳化硅功率模塊,并與國內知名電機、減速器廠商建立戰略合作關系,垂直整合了基于碳化硅材料的電驅動系統全產業鏈。
“我們愿意與相關企業共享實驗室資源,與行業共成長。”陳兆銀提及,企業一直本著包容、共贏的態度,希望能與相關企業一起攜手共同推動碳化硅行業大發展。
基于強大的研發團隊和先發優勢,鈞聯電子擁有靈活的商業模式和高效的研發效率,特別是在響應用戶個性化需求方面,無論是品質、速度還是成本,鈞聯電子優勢明顯。據陳兆銀介紹,之前一家頭部車企的產品研發需求,某地一家千人的研發團隊用時6個月仍然沒有做出達標的產品,但是鈞聯電子僅用兩個月時間就做出了客戶認可的產品。
不僅新能源汽車領域,基于碳化硅材料的電控產品體積小、重量輕、效率高的天然優勢與eVTOL航空器以及電動船舶等產業需求也高度契合。鈞聯電子積極布局eVTOL航空器賽道,并已經初見成效。
謀求更大空間 立足專業著眼全球
深耕半導體產業研究和市場相關工作十余年,陳兆銀最終選擇了第三代功率半導體碳化硅為主攻方向,他判斷,近兩年將迎來碳化硅電控及電驅動產品的高速增長期。
“我個人的經歷對我助力很大。”陳兆銀說,自己先是從半導體龍頭企業離職創業,在廈門逐漸站住了腳,由于感受到安徽發展新能源汽車等新興產業的決心,2020年決定帶領團隊來到合肥,再次創業。由于經歷過相似賽道的發展歷程,有過供應鏈管理的經驗,對碳化硅材料性能的熟悉等等因素,他對碳化硅材料賽道充滿信心,并且有能力實現對該行業跨細分領域的垂直整合,這也是鈞聯電子獨特的企業競爭優勢。
鈞聯電子800V碳化硅高壓電驅總成項目總投資10億元,2024年一期項目已投產,項目全部達產后,預計可實現營業收入超50億元。目前,鈞聯電子合肥電控及電驅總成生產基地設有完整的MCU生產線、EDS生產線,可年產20萬臺電控和10萬套電驅總成,具備產品開發驗證和高質量生產的保障能力。
企業辦公樓
成立之初,鈞聯電子將合作對象定位于市場頭部企業。2022年,鈞聯電子與江淮汽車簽下首個訂單,走出市場化發展的第一步,現在與奇瑞、吉利、長安、比亞迪等多家頭部企業都在積極對接中,今年還開拓了eVTOL航空器市場訂單,正在向著更廣闊的市場進軍……
“企業已經實現了從0到1的突破,但是從1到100,企業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陳兆銀表示。從2020年至今,鈞聯電子營收始終保持高增速,但是作為初創型科技企業,在技術研發、實驗室建設等方面的投入都是長期的,資金投入回報周期比較長,在融資方面仍然面臨一些困難,在未來的發展中,希望能得到更多“耐心資本”的助力。
“我們不僅要做國內領先,更期望于成為全球知名的碳化硅功率模塊及高壓電控電驅主流供應商。”陳兆銀提及,希望能與行業內更多的頭部企業加強合作,著眼全球市場、打響中國品牌,以科技創新提升新能源汽車等新興產業的核心競爭力。(程士華 李蕓)
相關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