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指出深化大數據、人工智能等研發應用,開展“人工智能+”行動,象征著人工智能正在成為產業創新的關鍵抓手和驅動新質生產力的關鍵引擎。工信部信息通信經濟專家委員會委員盤和林指出,“人工智能+”打開了新質生產力的大門。
中國機器人產業作為蓬勃發展的新質生產力,在政策支持、技術突破等因素的影響下,機器人的應用落地正在迅速普及。過去的一年里,云跡科技在AI技術領域的投入與應用均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碩果累累。
在產品層面,云跡科技迭代了多功能分體機器人“UP”,區別于傳統一體機,“一機多能、分時復用”的特點為酒店應用場景提供更多價值。與此同時,云跡科技以機器人為服務載體,打造機器人服務數字平臺,為酒店行業提供住中數字化解決方案獲得了行業的快速應用及良好的市場口碑。
在戰略層面,云跡科技以“開放共享”的原則,面向行業打通機器人服務、打造數字平臺、loT系統、售后服務、供應鏈等線上線下服務體系,從用戶需求端鏈接TCL、天貓精靈、小度科技、美團外賣等企業,聯合普渡等機器人標桿企業,與行業伙伴共同探索AI多機協同化、技術平臺化、服務標準化的發展,推動中國商用服務機器人發展,推動商業融合產業聯合,打造“AI+BI”互利共贏新生態。
近日,和訊商業發表《服務機器人進化史:云跡變身3000天》一文,表示:“在眾多研發、制造“大白”的玩家中,云跡一定是繞不過去的關鍵詞。其實,資本熱捧、需求激增背后,是漫長的產業探索,這里有云跡科技理性的判斷,也有技術的迭代與碰撞...”
以下為閱讀原文。
2月27日晚間,一臺穿梭在酒店的機器人剛剛結束了一單客房送物工作,當天它已經連續工作了14個小時,行進距離超過21公里,相當于跑了一個“半馬”。而在整個2月,它累計的工作里程更超過585公里,服務時間在380小時以上,這是酒店服務員不敢想的工作KPI。
在政策支持、技術突破等因素的影響下,機器人的應用場景正在迅速普及,正如2024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開展“人工智能+”行動。而機器人作為新質生產力的一種承載形式,曾讓云跡科技等行業玩家摸索到發展的風向標。
算下來,從2014年成立,到2016年賣出第一臺酒店送物機器人,再到疫情后對無接觸服務需求的增加,云跡科技跑得很快。尤其是疫情后,酒店等特定場景對機器人的需求被激發,讓云跡摸到了市場增速,到現在,滲透酒店數量已超30000家。
十年間,云跡一直想做先驅性的改變,為行業留下些思考。這其實考驗著云跡CPO(首席產品官)的功底,對于身處這一崗位的李全印來說,產品、銷售、交付、售后,都得懂一些,想要合力這些分叉長到樹干上,他必須讓云跡科技扎到年輪的最深處。
但隨著外界的風雨其實搖得愈加猛烈,行業降溫的信號凸顯。面對行業泥潭,盲目擴張、價格亂戰,商業風險刺刀見紅,壓力也如影隨形。在一輪輪大煉鋼中,好在云跡足夠沉穩。
其實,資本熱捧、需求激增背后,是漫長的產業探索,這里有云跡科技理性的判斷,也有技術的迭代與碰撞,才讓云跡的故事,在3000個日夜中得以延續。
1.新理念的喜與憂
無論萬豪、洲際、威斯汀這樣的五星級酒店,抑或是華住、亞朵等國內連鎖品牌酒店,你都會發現,越來越多像“大白”一樣的機器人穿梭在酒店里,提供迎賓、引導、取件、送物的服務。
而在眾多研發、制造“大白”的玩家中,云跡一定是繞不過去的關鍵詞。
創業之初,云跡科技進行了極為詳盡的市場調研,分析了哪些場景更適合讓機器人的技術落地。在考察了學校、醫院、康養等場景后,最終把方向定在了酒店場景。
在酒店,人員用工一直是痛點。目前,酒店已經趨向模塊外包化,工區清潔、客房都如此。另外,酒店分淡旺季,用臨時工需要進行上崗培訓,疊加五險一金等隱性的管理成本。而機器人則不用考慮這些因素,理想的狀態是,未來酒店需要增加“人手”時,只需要運送過去一臺機器人,就可以直接“上崗”和其他機器人一起工作,因為機器人自身、彼此之間的信息是相同的、相通的,且不需要培訓的。云跡很快確定了以酒店這個商業主體來落地。“找到細分領域,其實很重要。”李全印介紹。
當然,硬幣有正也有反,酒店行業是一個相對慢熱的市場,云跡經歷了一個漫長的市場教育過程,尤其是中國酒店業開始接受新事物,正在大步進行智能化升級。云跡科技也承擔了其中的一環,除了傳遞服務機器人的根本價值,更要將產品打磨到位,讓酒店買得安心。在這段經歷里,云跡科技創始人兼CEO支濤撐起了初期的銷售工作,生于理工世家的她,不僅具備深厚的產業積累,對產品的打磨也極為苛刻,一位投資人評價她是“比較少見的技術派加業務派結合的人”,而這位Top Sales最令李全印印象深刻的是:足夠積極主動,“初期的前100家目標客戶,她都親自去跑,現在機器人服務客戶時喜聞的話術,當年也是她制定的,一遍又一遍的打磨。”
并非每一家機器人企業都能如愿找到細分行業。回望中國機器人成長史,密度在2017-2018年到達頂峰,賽道的火熱帶來了熱錢,也帶來了泡沫。2020年后數量銳減,送餐、清潔等賽道洗牌、掉隊事件時有發生。剩下的玩家,用一場價格惡戰籠罩全行業。
2022年,某智能服務機器人公司公開列舉了一些行業亂象,如融到巨量資金后,擴張銷售隊伍、打價格戰、用激進的銷售策略沖擊賬面銷售額,關鍵時刻靠代理商沖業績,預付款20%甚至10%就發貨,擾亂行業秩序。行業利潤越來越薄,算是徹底揭開了機器人行業的商業競爭內幕。
“最困難的時候,云跡對價格還是比較堅持,我們發現只要云跡下調價格,別人會有更低的價格,(這個市場)還怎么玩?”
其實,云跡始終在“打鐵”技術、服務戰,用一種新的理念,走出沼澤。2023年9月,云跡發布UP機器人,形態為底盤靈活調用,多艙協同工作,你也可以理解為酒店只需要采購一臺機器人底盤,配上所需的艙體,就可以讓機器人完成各項指定任務。
在云跡看來,復用,是降低成本、提升效率的重要途徑。
但復用,其實也并不容易。科技圈最為人津津樂道的復用案例是馬斯克和他的SpaceX,如果說火箭是人類征服太空的通天塔,那么復用火箭曾是幾近科幻級別的太空夢想。
多年間,各大老牌航天巨頭或不敢當先,或受困于體制,或被既得利益所綁架拖累,沒有銳氣和魄力挑戰復用火箭,有的也只是亦步亦趨,跟著抄作業。直到2015年12月21日,SpaceX創下全球首次軌道發射火箭陸地回收的關鍵時刻。SpaceX創新力與執行力恰好匹配,也在有意無意影響著云跡科技的航向。
翻看產業迭代,目前仍以單體機器人設計為主,單體意味著直接連線,構造穩定可靠,更容易被實現。
反觀分體勢必會遇到無線連接、調度算法等種種難題,此前幾乎沒有機器人公司愿意苦心探針,但云跡科技很堅定地認為這是對的事。
在云跡科技的理念中,復用型服務機器人在真實的場景應用中,運行效率加快,穩定性更強。通過很少的邊際成本就得到更多的功能。
理念很好,但能否深入人心,產品成熟度和成本控制能不能達到市場的需求,還需要時間驗證。
正如一位酒店管理人員向和訊商業的分析,目前的酒店服務機器人是可以提高人效,但仍舊只能助人,不能替人,更遠未到取代真人的時刻,更多是一種補充性質的勞動力,只能算是錦上添花。
行業共識尚存差距,在云跡科技看來,機器人的價值在于解放人力、增強人效,而非替代人力,解放枯燥、重復的勞動,增強數據繁瑣的分析價值。
看似是大勢所趨的背后,酒店機器人的生意并不好做。這還是一個名副其實的買方市場,因為酒店方永遠可以重新選擇使用傳統人力,補救成本不會太高。
在ROI(投資回報率)不理想的情況下,這或許也意味著,服務機器人行業的技術競賽已經成為過去式,競爭的焦點,轉向對使用場景的理解度。
2.下一站奇點在?
云跡科技的Logo是一名小女孩仰望星空,實際上,使用人類作為Logo的科技企業并不算多。
云跡工作人員告訴和訊商業,這個Logo的引申含義是:機器人的存在是要為人類創造幸福感,機器人的本質是服務。
耕耘行業數年,云跡其實也慢慢看到,住客更高質量的服務需求,而酒店主對服務標準化、職能多面手、長期穩定的服務團隊也抱有更高的期待,換句話說:簡單的硬件堆疊,已經遠遠不夠。
如何在不斷變化的需求前保證自己的一席之地,云跡一直在思考,或者說,常保危機感。
早期,云跡落地的是服務機器人、智能前置倉新零售解決方案,背后的核心是算法的突破,以及AI研發疊加機械解構,主要是軟硬能力的變現。從2023年開始,云跡切入行業的觸角,已經不僅僅是硬件銷售或租售模式,而包括更具價值的智慧化數據服務,用李全印的話說“從賣設備到賣服務”。
這才有了酒店住中服務數字化解決方案HDOS,通過這套系統,云跡正在讓機器人從原來只能執行單一功能的勞動者,演變為一個服務團隊。
HDOS可實現AI自主應答電話問詢、智能分配服務任務、機器人和自動倉自主完成接送物,減少了90%的問詢、送物等重復工作量。舉個例子,用戶只需在酒店房間內掃描對應二維碼購買商品,云跡機器人就會將商品送至門口,中途無需人工參與。這些數字化行為,酒店非常受用。
當然,云跡試圖讓這個系統可以被量化,讓機器人的服務可分析化。目前,向用戶提供的數據分析不僅實現了對咨詢服務的統計、分析,也實現了對可能發生預投訴的預警、強提醒,這增降低了酒店管理者的管理成本,提高管理效率,讓管理有據可查。
左圖為某酒店機器人服務月度情況分析
右圖為某酒店HDOS系統酒店服務質量指數看板(截圖時間:2024年3月5日)
現在的云跡,已經幾乎看不到單一硬件產品邏輯的影子,走過了從硬件角度“替換人”的基礎商業模式。
但這個故事想要更成立,肯定需要更寬曠的滲透率和市場占有率,建立更高的行業壁壘。這不難理解,在HDOS中,不乏AI擬人化交互的影子,想要有效替代中低端客服實現服務功能,背后需要頂尖的算力和歷史數據反饋支撐,這對于大多機器人企業而言,還處于黎明階段,這些基礎設施一樣的數據資源,要比技術本身更稀缺,更需要時間的沉淀。
3.機器人公司要看基本功
供應鏈的國產化,讓服務機器人產業的發展過程中發揮了關鍵作用。奧比中光創始人、董事長兼CEO黃源浩見證了機器人的發展。
奧比中光是多家機器人巨頭的視覺傳感器供應商,提供單目結構光、雙目結構光、LiDAR、iToF在內的視覺感知產品矩陣,與云跡合作多年,機器人技術專業出身的支濤,曾給黃源浩留下了深刻印象,多年前見面探討合作時的情景,他都記憶猶新。
在一臺機器人中,除了三電(電池、電源、電控),便是傳感器的成本占比最重。云跡機器人對其中的要求尤為高,隨著機器人性能的迭代發展,供應商也存在成本、性能上隨之共同成長。
對于機器人來說,感知到認知再到實現決策是很難的,傳感器則是感知的基礎,感知的準確決定與機器人各算力配合實現更智能的認知、從而準確決策,這也好比無人駕駛系統。
一臺服務機器人通常配備1-7臺傳感器,根據設計和場景的不同,選擇的傳感器類型和數量會有所差異。目前來看,更多服務機器人至少配備2-4臺傳感器,其中以3D視覺傳感器為主。
黃源浩介紹,“機器人所處的是三維世界,當需要對三維世界有感知、特別是需要感知幾何空間的時候,3D視覺是必不可少的。奧比中光的定位是機器人與AI視覺產業中臺,通過打造3D視覺傳感器,讓機器人可以適應更多元的場景,準確定位、避障、識別、導航。”
而如果放眼整個機器人領域,仍然以2D傳感器為主要解決方案。“3D傳感器量還是太小,談不上普及,如果能達到2D的量,分攤研發成本,未來售價還會進一步下探。”黃源浩坦言。
行業進程亟需推力,奧比中光也在想辦法。2024年初,這家“3D視覺第一股”在順德的3D視覺感知產業智能制造基地正式動工,逐步豐富高中低端產品矩陣,目的正是為了擊穿一些成本,給機器人產業再添“一把熱火”。
站在行業的上游,一場場血腥的價格戰、一個個被踢出巨頭供應鏈的企業折腰,讓奧比中光更能體會到硬件行業的冷暖,對于供應商的選擇與考量,他直言“應該選擇基本功強的龍頭”。
“做硬件的企業與上下游粘性不強,必須通過修煉內功,成為龍頭,依靠自身性能、效率贏得訂單。”面對市場的變幻莫測,黃源浩也一針見血。
好消息是,在云跡等代表的企業推動下,3D視覺感知技術越來越豐富和全面,3D視覺感知產品也隨著底層元器件及核心算法的發展,向高性價比、低功耗、小體積、高性能的方向發展,對于行業而言肯定大有裨益。
如同堅定地看好機器人產業,黃源浩對云跡的未來也抱有期待,在行業浸潤多年,他看慣了一些企業不停調換賽道,很難沉心做事情。
就目前市場情況來看,服務機器人產品的“下一代”,正在拓寬機器人的服務邊界,也讓機器人的服務價值可以被衡量和測算,這是云跡正在執著探索的。(文章來源:和訊網)
相關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