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兩會期間,全國人大代表、大唐西市集團董事局主席呂建中接受《中國企業報》記者采訪時表示,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作為一名多年關注文化產業、從事文化產業、投資文化產業、思考文化產業的人民代表,呂建中今年帶來一份《關于從制度和法律上落實同級別國有非國有博物館平等對待的建議》。
呂建中表示,“十三五”至今,博物館事業發展的頂層設計不斷完善,體系布局不斷優化,社會功能不斷彰顯。截止2022年底,全國登記備案的博物館數量6565家,其中非國有博物館2175家,占比超過30%,獲評國家一、二、三級博物館96家。非國有博物館受到社會的廣泛關注和好評,不僅類別豐富多樣,體制多元,機制靈活,并且在追求數量增長的同時也重視辦館質量的提升。目前,全國博物館事業在向高質量發展邁進,非國有博物館已成為我國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和博物館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傳承和弘揚優秀傳統文化中發揮著無可替代的作用。
習近平總書記對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和博物館事業高度重視,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讓收藏在博物館里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來”。這為保護傳承歷史文化遺產和做好博物館工作指明了前進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近年來,國家文物局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文物工作重要論述和指示批示精神,努力推動我國文物事業高質量發展。2021年5月,中央宣傳部、國家文物局等九部門聯合發布了《關于推進博物館改革發展的指導意見》。該指導意見基于多層面、多視角的切入,首次就博物館分類予以全面、綜合的科學闡述,體現了黨和國家順應并引領新時代博物館蓬勃發展的格局,努力實現博物館差異化全面發展的綜合統籌力。這一意見讓非國有博物館看到了平等的希望。
因此,為推動我國文博事業的創新發展,呂建中建議,國家文物局繼續完善文物保護方面的法律與政策,特別是根據非國有博物館的發展現狀制訂行之有效、具有可操作性的法律和扶持政策,確保非國有博物館事業可持續、高質量發展。
(一)因《博物館法》制定出臺周期較長,建議國家文物局和財政部盡快出臺相應政策和條例,首先對三級以上的國有、非國有博物館在政策扶持、資金補助等方面實現平等對待,使財政支持有章可循,激發民營資本和社會力量創辦博物館、保護文物、傳承文化的熱情和積極性,使更多藏寶于民的文物和藝術品通過博物館進行保護、傳承、研究、展示和利用,發揮文物在新時代滿足人們美好生活需求、促進文化產業和文化事業發展的重要作用。
(二)制定出臺《博物館法》。首先明確國有博物館和非國有博物館具有平等的法律地位,實現平等對待。其次從法律上明確規定國家財政要像支持國有博物館一樣,列支專項資金,支持非國有博物館開展場館建設、文物保護、科學研究、社會教育、藏品征集、陳列展示等工作。
(三)從制度和法律上明確規定對非國有博物館運用考評成果、政府購買服務的扶持政策和專項財政補貼。首先對已被國家相關部門評定等級的三級以上非國有博物館,政府相關部門加大運用考評成果的力度,并進一步完善非國有博物館免費開放機制,將其納入國家財政支持范圍。
呂建中說,對同等級國有、非國有博物館實現平等對待,能夠激發民間資本、社會力量興辦博物館的積極性,并激勵非國有博物館著力提升辦館質量和服務水平,努力建設成為一、二、三級博物館,共同推動我國博物館事業全面進步和高質量發展,守護、傳承、展示中華文明優秀成果,豐富公共文化服務供給。“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是助力文化強國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民營企業在保護遺址、傳承文化上主動擔當歷史使命,創辦的非國有博物館在推動中華文化創新發展上不遺余力,為保護和傳承中華文化遺產而不懈奮斗。”
相關稿件